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直斋书录解题

直斋书录解题

二十二卷,南宋陈振孙撰。陈振孙(约1186-约1262),曾名瑗,字伯玉,号直斋,湖州安吉(今属浙江)人,一说湖州吴兴(今浙江湖州)人,著名目录学家。宁宗、理宗之际,历溧水、绍兴、鄞县教授,台州知州,嘉兴知府等。淳珰四年(1244),除国子司业。后官至侍郎,以宝章阁待制致仕。藏书最多,传录旧书至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经近二十年的辛勤努力,编成“书录解题”,因其所居号“直斋”,故名其书《直斋书录解题》。原本五十六卷,分经、史、子、集四录,故书名中称“书录”。全书共分五十三类,在两宋官修书目基础上调整增补了门类。经录十类:易类、书类、诗类、礼类、春秋类、孝经类、语孟类、谶纬类、经解类、小学类。史录十六类:正史类、别史类、编年类、起居注类、诏令类、伪史类、杂史类、典故类、职官类、礼注类、时令类、传记类、法令类、谱牒类、目录类、地理类。子录二十类:儒家类、道家类、法家类、名家类、墨家类、纵横家类、农家类、杂家类、小说家类、神仙类、释氏类、兵书类、历象类、阴阳家类、卜筮类、形法类、医书类、音乐类、杂艺术、类书类。集录七类:楚辞类、总集类、别集类、诗集类、歌词类、章奏类、文史类。该书没有大序,只有八个类目有小序,用以说明类目的增创和内容的变化。“语孟类”小序,叙其增创之由。“小学类”小序,重新确定该类目著录范围为“文字训诂”,论书法者“列于杂艺类”。“起居注类”小序,重新确定该类目“与实录共为一类,而别出诏令”。“时令类”小序,叙这一类自“子部农家类”列之“史部”的原因。“阴阳家类”小序,叙恢复这一类目之由,“以时日、禄命、遁甲等备阴阳一家之阙”。“音乐类”小序,以“古乐已不复有书”,汉唐以来的乐府、教坊、琵琶、羯鼓之类著述,不应列于经录,故“著于子录杂艺之前”。“诗集类”小序、“章奏类”小序,都叙其别为一类,是因其有单行本即“独行者”。每书各详其卷帙多少、撰人姓名及官称、成书及内容起止、重要序跋摘录等,间有史书考订,谓之“解题”。该书著录五万一千一百八十余卷,超过南宋官修《中兴馆阁书目》所著四万四千四百八十六卷。其“解题”的参考使用价值,也较《中兴馆阁书目》为优。私人藏书目录在数量、质量方面同时超越官修目录,该书是其转折点。从此,官修目录改记藏书为只记本朝著述,随之兴起补各朝著述的热潮。《直斋书录解题》原本五十六卷,相传明代毛晋有半部南宋刻本。北京大学图书馆有李盛铎旧藏传抄宋兰挥旧藏本,存二十卷。北京图书馆藏有元抄本,仅四卷(卷四七至卷五〇)。清代四库馆从《永乐大典》辑出,重编为二十二卷,刻入武英殿聚珍版丛书,为今之通行本。乾隆四十三年(1704),卢文弨以四库馆本为基础,校以“元本”残卷两种,并“据之定为五十六卷”,恢复原先次第,名以《新订直斋书录解题》,被称为卢校本,稿藏上海图书馆(缺卷八至卷一六)。南京图书馆藏丁丙跋卢校本,青海师范学院藏缪荃孙批校本,北京图书馆藏傅增湘录卢校跋本,均为善本。1987年,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了校点本,以“聚珍版”为底本,元抄本及卢校本为主要校本,并附有关该书的评论及作者的事迹,为目前最为实用的一个本子。

猜你喜欢

  • 填词图谱

    六卷。《续集》二卷。清赖以邠撰。赖以邠字损庵,又字水西,号迂翁,仁和(今浙江杭州市)人,生卒年不详。诸生。善写兰,雨晴风雪,各尽其态。兼长诗词。著有《填词图谱》。本书仿明张綎《诗余图谱》之例,取唐宋人

  • 秋灯丛话

    十八卷。清王棫撰。王棫字凝斋,福山(今山东福山)人,生卒年不详,清乾隆元年(1736)举人,曾任湖北当阳天门知县。《秋灯丛话》为笔记小说,系作者多年见闻累记而成。与同类笔记不同的是,该书不甚涉及重要人

  • 性理大中

    二十八卷。清代应撝谦撰。应撝谦见《周易应氏集解》。此书是作者把自己所撰的《性理大全》一书加以修订、增改而成,全书主要是阐述列举儒家关于“心性”、“命理”方面的内容,卷首摘录了“阴阳性命”的论述,于卷末

  • 吴郡志

    五十卷。宋范成大纂,宋绍熙三年(1192)修,绍定二年(1228)续修、刻本。范成大(1126-1193),字致能,号石湖居士,南宋平江府(今江苏苏州)人。绍兴二十四年(1154)进士。历任著作佐郎、

  • 说文徐氏新补新附考证

    一卷。清钱大昭撰。参见《说文统释序》。此编为《说文统释》六十卷中的一卷,对大徐新补、新附字一一加以考证。如谓古文“诏”为绍”;《说文》本有“志”字,或写书者误脱;言部‘’从‘魋’得声,则‘魋’字不可少

  • 易学古今正义

    十二卷。明邹元芝撰。元芝字立人,竟陵(湖北天门)人。自黄直合十翼于上下经,唐代用王弼易注作《正义》,《易》便用王弼之本。宋代晁说之、吕祖谦诸家始倡为复古之说,互有考订,但也有同异。至朱熹《本义》,才定

  • 答问

    一卷。明释德清撰。《答问》一卷主要就佛学中的诸问题,自问自答,以阐发其自身见解。书中所列问题,一般均为当时学法之人感到迷惑不解的问题,故对当时法界学人有一定的破迷执法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明万历丁亥刊本。

  • 小学搜逸叙录

    一卷。近代龙璋撰,参见《小学搜逸》,是编为《小学搜逸》的简要介绍。其中有《总目考》,备载采辑诸书,谓之皆汉魏六朝以前的遗文坠义,均足以参资考证。有《凡例》,谓“各家所引,同为一字,同出一书,而字句间有

  • 春秋四传质

    二卷。王介之(生卒不详)撰。王介之字石子,号石崖,衡阳(今属湖南)人,明末经学家,清代著名哲学家王夫之之兄。明崇祯时,介之与其弟夫之同举于乡,明亡,遂隐居不仕。除此书外,王介氏还撰有《周易本义质》、《

  • 过庭诗话

    二卷。明刘世伟(详见《厌次琐谈》)撰。是书卷首有嘉靖丁巳(1557)阎新恩序,刘称世伟之父为宁国君冷庵翁,故所著诗话名曰“过庭”。其大旨谓“后学看诗话,当以严沧浪为准。最可恶者为惠洪《冷斋夜话》,于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