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宋史纪事本末

宋史纪事本末

一〇九卷。陈邦瞻撰。陈邦瞻(?-1623年),字德远,高安(今属江西省)人,明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进士。官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后出为浙江参政,擢福建按察使、河南右布政使,分理彰德诸府,又为两广巡抚,终官户部、工部二侍郎。著有《宋史纪事本末》、《元史纪事本末》,另有《莲花山房集》。在吏部稽勋清吏司郎中任上,即考察世变,借以安邦,以为自古至明乃三变,宋虽“三变”却未及“其极”,担心明朝“变而为极”。因而,追慕宋太祖、太宗之世“家法严”、“国体顺”、“吏以人为治”、“人以法相守”的“制世定俗”的统治。但同时,又不满于宋朝的“弱势”、“烦议”、“事权过夺”、“文法不拘”等弊病,认为应当“矫正”。当时,在改写宋史的潮流中,正有冯琦、沈越二人以纪事本末体重写宋史,却未完成。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冯琦的学生刘曰捂、熟悉沈越编写情况的徐申共同邀请陈邦瞻在冯、沈旧稿基础上增订补写。陈邦瞻采琦等旧稿“十之二三”,另行新编约占全书十之七八。万历三十二年(1605年),全书编成。其书一百零九目,八十九目记宋朝史事,因宋而涉及辽、金、元事者十二目,专述辽金、金、金元以及元事者八目,纪年均用宋朝年号。虽然陈邦瞻同时撰有《元史纪事本末》,但以临安未破,南宋不能算亡,故将元初诸目列入宋编。其书取材,突破《通鉴纪事本末》只取一书的做法,于《宋史》之外,又兼采编年体史书如薛应旂《宋元资治通鉴》等,以及辽、金、元三史,于纪、志、表、传之中审定年月、编排史事。鉴于陈邦瞻以明朝“国家之制,民间之俗,官司之所行,儒者之所守,有一不与宋近者乎?非慕宋而乐趋之,而势固然已”(上引均见《宋史纪事本末叙》),在立目范围上颇多涉及制度、民俗、思想等方面的内容,如礼乐议、营田之议、天书封祀、茶盐罢榷、正雅乐、道学崇诎、公田之置等。其“道学崇诎”一目,又引入人物传的写法,在叙述道学兴衰演变的同时,分别记述了周敦颐、二程、张载、邵雍、朱熹等15人的学术活动,主要取材于《宋史·道学列传》。在沿引历代史家言论之外,又有“陈邦瞻曰”评论史事。其书初刊于万历三十三年(1605年),为二十八卷。崇祯年间,张溥按目加以论证,遂为一目一卷。传本分二十八卷、一百九卷两个系统。“四库全书”所收为二十八卷本,但其“总目提要”误为二十六卷,为后来的目录书沿袭,实际上文津阁、文溯阁本都为三十八卷。康熙十八年张闻升重刻本、同治十三年江西书局刻本、光绪十三年广雅书局重刻江西书局本等,则为一〇九卷本。中华书局以江西书局本为底本,用万历三十三年原刻及其它诸书互校,于1977年出版了校点本,为目前最完备的本子。

猜你喜欢

  • 沧沤集

    八卷。明张重华(约1570年前后在世)撰。张重华,字虞侯,华亭(今上海松江)人。著有《沧沤集》。是编凡八卷。前有张位、姜宝二序。张位序称其有集,有卷,先梓八卷。姜宝序称其文用言奇巧,诗则常出新意。今观

  • 钱子测语

    二卷。明钱琦(生卒年不详)撰。钱琦,字公良,海盐(今属浙江省)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知盱眙县。力御流寇,邑赖以全,后升临江知府,调思南府,请老归。著有《钱子测语》、《祷雨录》、《东畬集》等。《

  • 传疑录

    二卷。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书分上、下二卷,上卷杂论经说异同,兼及史事,于前代宗室恩数等杀之制,叙述尤详。如:宋制亲王之子,不封郡王,亲王既没,不立嗣王。王安石在熙宁间,裁减宗室恩数,三学

  • 芋经

    见《种芋法》。

  • 易经大旨

    四卷。明唐龙(1477-1546)撰。龙字虞佐,号渔石,浙江兰溪人。正德三年(1508)进士,官至吏部尚书,谥文襄,事迹见《明史》本传。该书是他提学陕西时所作,专为举业而设,所以选择科场试题加以解释,

  • 春秋诸传参说

    二卷。清夏容撰。夏容,武宁(今属江西省)人。该书综合《春秋》三传的异同,并参考汉唐以来诸儒的论说,对《春秋》中的一些问题加以阐发。有清光绪十六年(1890)刊本。

  • 在亭丛稿

    二十卷。清李果(1679-1751)撰。李果,字硕夫,一作实夫,号在亭,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李果家贫,刻苦力学,工文,尤擅长传纪文,文笔雅洁而整饬。著有《在亭丛稿》。是集凡二十卷,其中各体文十二卷,

  • 左传文苑

    八卷。明钟惺(1574-1624)撰。惺字伯敬,号退谷,竟陵(今湖北天门)人。万历三十八年(1610)进士,授行人,官至福建提学佥事。晚逃于禅。与同里谭元春评选《古诗归》、《唐诗归》,当时称为竟陵体。

  • 音韵学丛书三十二种

    一百二十三卷。严式诲编。严式诲,生卒年与事迹均不详。陕西渭南人。这套丛书首列传为司马光撰《切韵指掌图》。书分二十图,在制作体制上它与较早的《韵镜》、《七音略》、《四声等子》都不尽相同。它对了解宋代语音

  • 嘉祐集

    十六卷。《附录》二卷。宋苏洵(1009-1066)撰。苏洵,字明允,号老泉,眉州眉山(今四川眉山县)人。北宋文学家。与其子苏轼、苏辙并称“三苏”,是唐宋散文八大家之一。苏洵二十七岁始发愤读书,屡试进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