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回溪医案 慎疾刍言

回溪医案 慎疾刍言

《回溪医案》一卷,《慎疾刍言》一卷。清徐大椿(详见《神农本草经百种录》)撰。《回溪医案》成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共载内科医案三十二条、妇科医案四条、外科医案十二条,共列五十五证,每证间有兼收数案者。案中详述病史、病因、病证以及治疗原则。对于疑难病证,一经诊辨,斡旋补救,其效如神。徐氏治学严谨,治病善于审证求因。并根据病人的不同体质、病因、症状,以及受病部位,进行辨证论治,颇有独到见解。辨证、制方、遣药切于病情,并强调痰火痰热应与各种痈症鉴别,但病固、病机互相间又有联系。多为经验之谈,颇有临床意义,对后学很有启发。《慎疾刍言》又名《医砭》。为徐氏指陈医界流弊,以期医家谨慎治疾而作。此书成于乾隆三十二年(1767)。分为补剂、用药、中风、咳嗽、吐血、中暑、痢疾、阴证、老人、妇女、小儿、外科、治法、制剂、煎药、服药、延医、秘方、诡诞、宗传诸篇,共十九篇。对误用补剂、内科杂病误治、不同患者如老人、妇女、小儿治疗上的区别、外科病证治法等简要论述,倡导因病施治。精理名言,出以浅显,于俗医之失,亦多纠正。论说明畅,议论中肯,颇多临证体验。上述二书,可供临证者有所抉择,不致淆惑。医案中间附王士雄按语,十分精审,可供参考。有《徐氏医书八种》本,《续修四库全书提要》著录。《回溪医案》有咸丰五年(1855)王士雄根据抄本编辑,并加按语刊行本,咸丰七年(1857)刊本,光绪元年(1875)河南聚文斋刻本。《慎疾刍言》有《徐氏医书》诸种本,道光十八年(1838)蔡氏涵虚阁刻本,《中国医学大成》本。

猜你喜欢

  • 五经文字偏旁考

    三卷。清蒋麟昌(一作骐昌,生卒年不详)撰。麟昌字云翔,一字静存,号莹溪,江苏武进(今武进县)人,乾隆进士,官编修,英年早逝,年仅二十二岁。除本书外,还著有《菱溪遗草》。唐天宝中,诏令卫包把六经古文改更

  • 从政名言

    二卷。明薛瑄(见《读书录》)撰。据瑄《年谱》,宣德元年(1426)四月,瑄服阙至京,上章愿就教职,宣宗特擢为御史,寻差监沅州银场。此书第二条称“吾居察院”,第四条称“余始自京师来湖南”,可见作于奉使沅

  • 中庸发微

    三卷。刘次源(详见《大学发微》)撰。是书首有自序,次以《中庸》经说分篇释例。自“天命之谓性”至“万物育焉”为一篇,是说《中庸》经。“仲尼曰‘君子中庸’”至“虽柔必强”为一篇,系就《中庸》的凡例,分段申

  • 左传同名录

    一卷。清杨文鼎辑。文鼎,江苏丹徒(今江苏丹徒)人。该书对《左传》中的同名加以汇辑,不作考辨。有清道光己丑(1829)刊本。

  • 武林元妙观志

    四卷。清仰蘅编纂。仰蘅,羽士。武林元妙观在吴山麓据山川之胜。唐元宗时紫极宫,李北海蜥蜴碑十一个字,至今犹存。宋改为天圣观,事迹载于史册,尤盛一时。志成于清嘉庆十三年(1808)。全志共四卷,分为:卷一

  • 药方论

    见《伤寒论方》。

  • 诗传纂义

    明倪复撰。复字汝新,鄞县(今属浙江省)人。生卒年不详。少力学,读书以程朱为归,尤邃钟律。著有《易系辞解》、《钟律通考》、《壶斋问答》、《观古录》、《诗传纂义》等。是编不载经文,惟于有所发明者,标其篇名

  • 释谷

    四卷。清刘宝楠撰。刘氏生平著述,见“论语正义”。是编专释谷名。宝楠认为程氏《九谷考》于麦豆麻考证甚详、余则颇多阙略失误,遂广引群书,旁推交通、对程氏之说加以辨证,如谓程氏以“穱麦”为“爵麦”、“穞豆”

  • 静便斋集

    十卷。清王曾祥(约1723年前后在世)撰。曾详,字麟征,仁和(今浙江杭州)人,康熙末诸生。与厉鹗、金农相唱和。本集前五卷是诗,后五卷皆杂文。“静便斋”取自谢灵运“还得静者便”句,由此而命名。卷前有雷鋐

  • 筠清馆金文

    五卷。清吴荣光撰。吴荣光(1773-1843),字荷屋,广东南海人。嘉庆四年(1799)进士,改庶吉士,翰林院编修。官至湖南巡抚,署湖广总督,降福建布政使。吴氏少好金石文字,积所得金文,以龚定庵精研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