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十三经字辨

十三经字辨

八卷。清陈鹤龄(生卒年不详)撰。鹤龄字瑶宾,江苏通州(今南通)人。鹤龄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自为补订,以成此书。本书卷一校画,卷二至卷八校音,书末附有检字。辨画均从字典,以《说文解字》为主,而又参证《正讹》、《粗蕴》等书。辨音则以书为次序:《四书》、《四书补遗》、《易》、《书》、《诗》、《春秋》、《礼记》、《五经补遗》、《周礼》、《仪礼》、《尔雅》,而《四书》特别详细。校画每章,前面载经句,后面为传注,即使是常见之字,也不怕重复。到《五经》,则分卷,或分篇,不再涉及常见之字以便于童蒙。辨音必定宗法朱注,如“善、动、下、夏”等字,朱注未曾注音,鹤龄则专读一音,不再详分上去,未免过于拘泥和迂腐。在《四书五经》之后,别录:“字迹”一项,如《大学》“壹”不要误为“一”,《周易》“说”不要误为“悦”,“财”不要误为“裁”,这些都无关要义,只是提醒读者慎重而已。在体例上,先《四书》而后《五经》,且把《周礼》、《仪礼》、《尔雅》放在五经之外,则主要是按当时学塾诵读的先后轻重而安排。本书虽不够精深,而斠若画一,对于初学经者,不无裨益。初刻约在康雍之间,再刊于雍正甲寅。今存道光十年豫章安定草堂刊本。

清陈鹤龄撰。鹤龄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字瑶宾,南通州(今江苏南通)人。初著有《五经四书字辨》,后又进行补订成为此书。刻于乾隆三十年,前为校画,后为校音,颇多舛漏。所谓十三经,指《大学》、《中庸》、《论语》、《孟子》、《易》、《书》、《诗》、《春秋》、《礼记》、《周礼》、《仪礼》、《尔雅》。且不说古无此种计经之先例,就以其所列计算,如果把《春秋》三传算作三部,则总数为十四,如果把三传总算一部,则总数为十二,实不知其十三经之来由。

猜你喜欢

  • 月湖集

    四十八卷。明杨廉(1452-1525)撰。杨廉,字方震,号月湖,一号畏轩,丰城(今江西丰城县)人。明成化二十三年(1487)进士,授给事中,历南京光禄寺少卿。正德间累官至南京礼部侍郎。嘉靖初迁尚书。卒

  • 老子指归

    见《道德指归论》。

  • 祷雨录

    一卷。明钱琦(详见《钱子测语》条)撰。嘉靖二十四年(1545)天大旱,钱琦便辑录自古以来因修德政而感化上天,降下甘雨之事,总为一卷。目的在于告诫守土之官,有规讽之意。持论较为公正。大部分内容如“桑林之

  • 楚辞考

    四卷。(日)冈松谷(1820-1895)撰。冈松谷,名辰,字君盈,号谷,丰后人,学于帆足万里,出仕于熊本藩,明治时期为东京大学教授。著有《庄子考》四卷等。《楚辞考》采录的作品包括《楚辞灯》所收的屈原作

  • 礼记刘氏音

    一卷。晋刘昌宗(详见《周礼音》)撰,清马国翰辑。此书见于《隋书·经籍志》,注云五卷。《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都没有其目,可见,此书在隋唐时已经散失。陆德明《经典释文》引有九条,又《集韵》

  • 毛诗谱注

    一卷。三国吴徐整撰,清王谟辑。徐整,字文操,豫章(今江西南昌市)人,官太常卿。《隋书·经籍志》著录《毛诗谱》三卷,早佚,《新唐书·艺文志》不载。是篇从陆德明《经典释文·序》钞录出一条,述《毛诗》世次。

  • 大易缉说

    十卷。元王申子撰。王申子字巽卿,邛州(今四川邛崃)人,生平不详。田泽述刊书始末,称皇庆二年(1313年)四月湖广行省札付王申子充武昌路南阳书院山长、又称前邛州两请进士,寓居慈利州天门山,垂三十年,始成

  • 八闽通志

    八十七卷,明陈道修,黄仲昭纂。陈道,福建巡抚。黄仲昭,名潜,以字行,福建莆田县人,明成化二年(1466)进士,改庶吉士,授编修,官至江西提学佥事。未几乞归讲学,学者称其末轩先生,著有《末轩集》。修志名

  • 诸经纪数

    十四卷。明徐鉴(详见《诸书考录》)撰。本书仿《小学绀珠》的体例。摘取十三经之中带数字的成语,以类相比次。自一至万数。其中有一句兼诸数者别称为垒数。各标本语,引上下文及注疏附于词语之下。

  • 东斋就正草

    四卷。清马毓华撰。生卒年未详。马毓华,字菉斐,江苏上元(今江宁)人。诸生。官陕西候补知府。历任临潼、镇安、凤翔、紫阳、咸阳等县。马毓华为功仪仲子。幼承家学,并以梅曾亮、侯青文、汤贻沥诸老宿游,诗文均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