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医醇剩义 医方论

医醇剩义 医方论

《医醇剩义》四卷,《医方论》四卷。清费伯雄(生卒年不详)撰。费伯雄字晋卿,孟诃(今属江苏)人。五世业医,少年时攻举子业,无所成,遂弃儒从医。究心于《灵枢》、《素问》诸书,遍览张仲景以下的诸家名医著述,医术日精。咸丰、同治年间,医名大振,远近求诊的患者络绎不绝。费氏对伤劳、中风、咳嗽、痰饮、痿痹、胀、诸痛等慢性病有丰富的治疗经验。在医疗上他认为常病多,奇疾少。治当戒偏戒杂,宜采“和法”、“缓治”。认为李东垣补阳、朱丹溪滋阴,开两大法门。但升麻、柴胡、知母、黄柏却不是可以常用的药物,建议后人“但师其温补脾胃及壮水养法可也”,却不取含以上四药的方剂。从这种思想出发,费氏自制许多平和的方剂,如治疗肺痨的益气补肺汤,治疗痰饮的桂术二陈汤,治疗骨痿的滋阴补髓汤等。费氏又十分重视食物疗法。道光年间,曾两次应召入宫廷治病。第一次治道光皇太后肺痈有效,获赐扁额曰“是活国手”。第二次治道光皇帝失音获愈,获赐联一幅:“著手成春,万家生佛;婆心救世,一路福星”。著有《食鉴本草》、《费氏全集》、《怪疾奇方》、《费批医学心悟》等书。《医醇剩义》一书为费氏力作,自谓“一生精力尽在《医醇》一书”。原为二十四卷,分为六门。咸丰年间,此书坊刻定本及家藏副本尽毁于战火。费氏避难异地,又“因左眼病废,艰于步履,坐卧一室,益复无聊”,遂追忆《医醇》内容,随笔录出,所得不及原书十之二三,改题书名为《医醇剩义》,四卷,共九万九千字,刊于同治二年(1863)。后人将此书卷一中的脉学内容另成内容,名《晋卿脉法》。此书以察脉、辨证、施治为三大纲领,施治之下又分理(医理)、法(治法)、意(“化裁通变,则又须得法外意也”)三层。列述脉法、风、寒、暑、湿、燥、火、劳伤、脑漏、鼻衄、咳嗽、痰饮、结胸、黄疸、三消、痿、痹、胀、下利等病证。费氏主张师古而不泥古,强调要善于学习前人经验,主张据证辨通,先论病证,次列自拟效方,后附诸家验方,对后世医家临床辨证用药颇有启发。此书为费氏数十年业医心得,立意执简驭繁,补偏救弊,使“后学一归醇正”。此书有单行本,光绪十四年(1888)扫叶山房藏版,1957年上海卫生出版社铅印本。《医方论》为据汪昂《医方集解》所列方剂,逐方予以评述。卷一载方八十五首;卷二载方七十一首;卷三载方六十九首,卷四载方一百三十首,共三百五十五首。书中不收汪昂《医方集解》中各方的主治与注文。对汪氏选用不当之方提出批评。费氏认为:“学医而不读《灵》、《素》,则不明经络,则无以知致病之由;不读《伤寒》、《金匮》,则无以知立方之法,而无从施治;不读金元四大家,则无以通补泻温凉之用,而不知变。”主张师古人之意,不泥古人之方,善于化裁古方,创制新方,颇有可取之处,于后世临床有一定的参考价值。有单行本,同治四年(1865)初刊本。上述二书有合订本《费伯雄医书二种》本、同治四年(1865)耕心堂刻本、光绪三年(1877)重刊本、1917年上海萃英书局石印本。

猜你喜欢

  • 知止斋诗集

    十六卷。清翁心存(1791-1862)撰。翁心存字二铭,号遂庵,谥文端。江苏常熟人。道光年间进士,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心存精研经史,著有《知止堂集》。该诗集于光绪丁丑(1877年)刊行。集中五言诗、七言

  • 邱县志

    ①八卷。清王恪修,韩思圣纂。王恪,字汝殷,号质庵,顺天大兴(今北京大兴县)籍,浙江慈谷人。邱县知事。韩思圣,邑县贡生。该县县志始修于明万历四年(1576)知县侯国安,康熙四年(1665)县令张廷略加润

  • 盈川集

    十卷。《附录》一卷。唐杨炯(650-695)撰。杨炯,弘农华阳(今属陕西省)人,文学家,诗人,官至盈川县县令。为官严酷,自负清高。幼年聪明好学,显庆四年(659),应神童举及第,待制弘文馆。诗与王勃、

  • 季汉五志

    十二卷。清王复礼撰。王复礼字需人,号草堂,仁和人。性孝友,著述颇多,有《武夷九曲志》、《王子定论》、《家礼辨定》。王复礼认为《三国志》中昭烈帝刘备止于作传,而诸葛亮、关羽、张飞、赵云等人的传也过于简略

  • 周易易简说

    三卷。又名《周易孔义》。明高攀龙(1562-1626)撰。攀龙字云从,一字存之,号景逸,无锡(今江苏无锡)人。万历十七年(1589)进士,官至左都御史,赠太子少保,兵部尚书,卒谥忠宪。《明史》有本传。

  • 国朝柔远记

    二十卷。清王之春(1842-?)撰。王之春,湖南清泉(今衡阳)人,字爵棠,又作芍棠,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后裔。青年时期投身幕府,曾随曾国藩、李鸿章等征战,累官至安徽巡抚、广西巡抚。著述甚富,有《防海

  • 尔雅蒙求

    二卷。清李拔式订。拔式字竹岭。卷首有嘉庆三年(1798年)李氏自序。正文用寸楷书《尔雅》正文,旁注以音,或只别四声、或直注一音,盖专为学童而作。是编可令学童读、写并行,收到事半功倍之效果。有嘉庆间刊本

  • 易说存悔

    二卷。清汪宪撰。汪宪字千波,钱塘(浙江余抗)人。乾隆十年(1745)进士。官任刑部陕西司员外郎。此书大旨认为,学易是希望减少过失,而想减少过失,唯在知悔,悔存而凶吝渐消,可以日趋于吉。所以用“存悔”二

  • 困学斋诗录一册

    不分卷。清钮承棨(1842-1892)撰。钮承棨字莲嗣,一字稚黄。浙江乌程(今吴兴)人。诸生。天性笃厚,事亲以孝闻。祖父钮福保,道光十八年(1838)状元。钮承棨,年十六即工诗。德清戴望见其所作,以山

  • 由余书

    一卷。周由余(生卒年不详)撰。由余《汉书·古今人表》作繇余,繇与由同音。关于他的生平事迹,史籍记载极为简略。《史记》、《韩非子》、《吕氏春秋》、《说苑》等书记其为晋人,亡入戎,其后展转入秦。班固《汉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