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刘文恪公诗集

刘文恪公诗集

四卷。清刘权之(1739-1818)撰。刘权之字德舆,号云房。湖南长沙人。乾隆二十五年(1760)进士。嘉庆初任左都御史,上书反对地方官借采买仓谷,贪污自肥。嘉庆七年(1802)以吏部尚书兼军机大臣,累官至体仁阁大学士加少保。曾多次充任乡、会试考官。卒谥文恪。此编共四卷。首为《进呈集》二卷,皆奉和御制之作。次为《剩存诗草》一卷,是刘权之亲自编定。末为《剩存诗续草》一卷,则为刘权之之甥丁善庆所搜辑。刘权之生活于承平之际,先后两居宰辅。故其吟咏从容淡静,不失为和平之音。惜边幅微窘,局度未宏,与大家相比,终有愧色。有清光绪五年(1879)嗣孙刘绍昌重刻本。

猜你喜欢

  • 读中庸记

    一卷。清范泰衡(详见《读大学记》)撰。是书大都本于《章句》,稍参考《辑略》、《或问》之旨。也是分节为说,而理较显豁。驳语类言戒惧是由外以尽于内,慎独是由内以及于外。称经文首言须臾不可离,归重于不睹闻与

  • 春秋正旨

    一卷。高拱(1512-1578)撰。高拱字肃卿,新郑(今属河南)人,明代政治家。嘉靖进士,累官文渊阁大学士。徐阶引入内阁,负气专横,为舆论所迫,乞归。隆庆时复入阁,官至中极殿大学士,内阁首辅,益专横。

  • 春秋三传谳

    二十二卷。宋叶梦得(详见《春秋传》)撰。知唐啖助、赵匡及宋孙复一反汉晋以来尊经重传之传统,提倡弃传求经,直于经寻求《春秋》大义,此风影响了整个宋代经学。叶氏亦受其影响,故此书摘抉三传是非,主于信经不信

  • 周易本义引蒙

    十二卷。清姚章撰。章字青崖,山东潍县(今潍坊)人,贡生。据刘演序及自序,此书于康熙三十四年(1695)刻梓。作者在自序中云其自幼学易,以朱子本义为宗,但却未能尽知本义之妙。后读《蔡虚斋蒙引》,始悉本义

  • 陔余丛考

    四十三卷。清赵翼(1727-1814)(详见《二十二史札记》撰。此书为作者从黔西罢官以后的读书札记,过了十余年,方始刊行,因为是“循陔”时所辑,故名为《陔余丛考》。全书不分门目,编次先后则以类相从。第

  • 熊南沙文集

    八卷。明熊过(生卒年不详)撰。熊过,字叔仁,四川富顺人。嘉靖八年(1529)进士。官至礼部郎中。熊过与陈束等有“嘉靖八才子”之称。著有《周易象旨决录》、《春秋明志录》。是集乃隆庆戊辰(1568),其门

  • 金粟斋遗集

    八卷。清蒯光典(1857-1910)撰。蒯光典,字理卿,一字季逑,又自号金粟道人,蒯德模之子。安徽合肥人。以进士入翰林,改官道负,督鹾淮南,擢京堂,出为欧洲留学生监督。光典自幼聪慧,有神童之誉,博览群

  • 天经或问前集

    四卷。清游艺(生卒年不详)撰。游艺字子六,建宁(今福建建瓯)人。是书分前后二集,此前集。前集就天象日月星辰之运行及风雨雷电霜雾虹霓之类气象问题设问设答,阐明其原由。尤为卓识者,不言占验。全书就历术原理

  • 吕忠穆公遗事

    一卷。作者不详。记宋吕颐浩事迹。吕颐浩(1071-1139),字元直,谥忠穆,高宗朝宰相。本书每条必曰“公于某事”云云。当为其后人所述。有《永乐大典》本、清乾隆四十二年(1777)孔继涵家抄本(现藏北

  • 江月松风集

    十二卷。《补遗》一卷。元钱惟善撰。惟善字思复。自号心白道人。钱塘(今浙江杭州)人。至正元年(1341)为儒学副提举。张士诚居吴,惟善退隐吴江筒川,又移后华亭。明洪武初卒。惟善集在明代不甚负名,焦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