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六艺堂诗礼七编

六艺堂诗礼七编

十六卷。清丁晏(1794-1875)编。丁晏,字俭卿,一字柘唐,山阳(今江苏淮安)人。道光元年(1821年)举人,官内阁中书。少肄业于丽江书院,策问汉魏《易》十五家,晏对万余字。好学深思,笃好郑玄之学,辑有《郑君年谱》。又将自己的书斋命名为“六艺堂”,取郑玄之“六艺”,以表达对郑氏的仰慕之意。著有《尚书余论》、《禹贡集释》、《周易述传》、《易经象类》等。详于治乱之理,不杂以空疏无当之辞。于《诗》、《礼》尤为致力,人称道光、咸丰以来能以汉学通宋学者,唯晏一人。丁氏广涉郑玄诸书,郑玄曾对《易》、《书》、《论语》作过注,但原书久佚,只有《诗笺》、《礼注》独存。玄学问渊博,注解经籍兼采今古文,融会各家之说。为两汉传注中最有权威者。丁晏潜心于《诗经》、《周礼》、《仪礼》、《礼记》的研究,以郑注为宗。郑注对毛传多有发挥,孔颖达的注疏于解《传》、《笺》之内容且有参考价值。但也有疏漏及曲解郑意的地方。丁氏博稽各家之说,参互考证,著《毛郑诗释》四卷。汉郑玄《诗谱》、宋欧阳修的《补亡》二书,讹脱较多,内容驳杂。丁氏便根据《正义》,重新编排,著《郑氏诗谱考证》一卷。郑玄精于《三礼》之学,注《仪礼》古今文本。凡从今文不从古文者,则今文大书,古文附注;从古文不从今文者,则古文大书,今文附注。贾公彦和孔颖达之疏因去古较远,多有阙遗。丁氏发前人所未发,疏通考证,以补贾孔之失,著《三礼释注》八传。丁氏精通小学,校刊古籍,具有汉学平易朴实之风,毫无穿凿附会之辞。在清代众多的经学家中,丁氏也毫不逊色。清末四大藏书家之一,山东聊城杨以增(1787-1856),搜录丁氏《诗》、《礼》之注,于咸丰年间汇刻成《六艺堂诗礼七编》行世。此书目录:《毛郑诗释》四卷,《郑氏诗谱考证》一卷,《诗考补注》二卷,《诗考补遗》一卷,《周礼释注》二卷,《仪礼释注》二卷,《礼记释注》四卷。

猜你喜欢

  • 章申公九事

    一卷。北宋章惇(1035-1105)撰,不著编辑者姓名。章惇字子厚,建州浦城(今属福建)人,徙居苏州。进士及第。博学善文,王安石重其才能,提拔为编修三司条例官,后任参知政事。哲宗即位,高太后听政,与司

  • 名媛诗选翠楼初集

    一卷。《二集》一卷。《新集》一卷。清刘云份选订。刘云份,生平不详,字青夕,淮南人。据书前宗元鼎所写序言,可知此书当刊于野香堂康熙十二年(1673)八月。有刘云份自序文。初集选七十七人,二集选六十八人,

  • 阎古古全集

    六卷。明阎尔梅(1603-1662)撰。阎尔梅,字用卿,号古古,又号白耷山人,蹈东和尚,江苏沛县人。崇祯三年(1630)举人。弘光时,清军南下,曾劝史可法进军山东以图恢复。其后又因参与抗清活动,为清军

  • 介庵经说

    九卷。即《九经集解》。

  • 都公谈纂

    见《谈纂》。

  • 俨山外集

    三十四卷。明陆深(详见《南巡日录》条)撰。此集为陆深札记之文的总汇,由其子陆楫汇编而成。其中凡《传疑录》二卷、《河汾燕间录》二卷、《春风堂随笔》一卷、《知命录》一卷、《金台纪闻》二卷、《原丰堂漫书》一

  • 一斋集

    十六卷。明朱善(1314-1385)撰。朱善,(一作朱善继)字备万,号一斋,丰城(今属江西)人,洪武初(1368)为南昌教授,廷对第一,授编修,累官至文渊阁大学士。谥文恪。著有《诗解颐》(已著录)、《

  • 人体图说

    二卷。意大利罗雅谷(1590-1638)译。罗雅谷又作罗雅各,又名罗雅克,号味韶。意大利耶稣会士。1622年来华到澳门,1624年同高一甫神甫到陕西传教,五、六年后,应徐光启召,与同会汤若望等同入京,

  • 罗提督事实

    一卷。编者不详。传主罗逢元字旋吉,清末叶湖南湘潭人,武生。与太平天国军作战勇猛,累功擢至提督。该书包括行状、国史列传、通态列传、县志列传、表墓、墓铭、志思碑、翰飞楼记以及家世出身事迹战功清单等。现存有

  • 说唐

    见《说唐演义全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