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佛教初学课本

佛教初学课本

一卷。清代居士杨文会(1837-1911)撰。杨文会,号仙山,安徽石埭县人。生逢清朝末年,经历过因太平天国运动的辗转迁移。面对时局的动荡,杨文会却专心学习音韵、历数、天文、地理、黄、老、庄、列等学问,以图济世拯民。后因得见深通佛学的王梅叔等人,加之他因病期间研究《大乘起信论》、《楞严经》,从而增强了他对佛经钻研的兴趣。杨文会的佛学思想,尤重视净土法门。他推崇明末四大师(莲池、紫柏、憨山、澫益),对佛学各宗及内外学说,带有浓厚的调和色彩。他常常表示“教宗贤首,行在弥陀”。他独尊贤首,对接近他的学人则因材施教。杨文会宏扬佛学四十年,对中国近代佛学的传播产生了很大的影响。他对佛教的弘扬,主要事迹有:第一,设立金陵刻经处,募款重刻藏经。第二,举办学校,培养弘法人材。于金陵刻经处设立祇洹精舍,招收僧俗学生十余人,由他亲自主讲佛学。他还创办了佛学研究会。第三,笔耕著书,传教后学。他的著作有《大宗地玄文本论略注》四卷,《佛教初学课本》并《注》各一卷,《十宗略说》一卷,《阴符》、《道德》、《庄》、《列》四经发隐各一卷,《论语》、《孟子》发隐各一卷,《等不等观杂录》八卷,《观经略论》一卷,《阐教编》一卷,均刻版印行。所著《佛教初学课本》一书,为佛学教科书,也是杨文会开办学校教育的佛学启蒙读物。该书以简炼的文笔,深入浅出的内容,阐述了四谛、八正道、十二因缘等佛教基本教义和义理。并附有《注》一书,作为课本辅助材料,以资初学。该课本发挥了很好的启蒙作用。现见载版本有《清史·艺文志补编》。

猜你喜欢

  • 诲尔录

    二卷。清代陈伟撰。此书是作者的笔记兼札记,自光绪丙子年(1876)至光绪己丑年(1891)始成,历十四年。主要内容是封建士子如何来修身立行的心得笔记。作者偏重汉学,又不尽弃宋学,在书中以“经宣明,而行

  • 琅嬛史唾

    十六卷。明徐象梅(约1596年前后在世)撰。徐象梅,字仲和,钱唐人。生平及生卒年均不详。著有《两浙名贤录》五十四卷等。《瑯嬛史唾》是择拾史传及稗官事语、分类记叙的一部书。其体例仿《世说新语》,又别创一

  • 瓶花斋杂录

    一卷。明袁宏道(1568-1610)撰。袁宏道,字中郎,号石公,湖广公安(今属湖北)人。万历进士,历任吴县知县、国子助教、礼部主事、吏部郎中等职。与其兄宗道、弟中道并称“三袁”,同为“公安派”创始人。

  • 朔州志

    十二卷。清汪嗣圣修,王霭纂。汪嗣圣,湖北江陵人,康熙五十七年(1718)进士,雍正三年(1725)任朔州知州。王霭详见雍正《朔平府志》。志创修于明弘治年间州守李邦直,嘉靖、万历两朝皆有增修,惜版籍久已

  • 易义便览

    三卷。清向德星撰。向德星字云路,溆浦人。此书前有乾隆十一年(1746)向德星的自序。大旨以朱子《本义》为主,附采《大全》、《蒙引》、《存疑》诸说。取初学易于循省,因此以“便览”为名。其卷首六十七图是向

  • 兴安县志

    十六卷,首一卷,清李宾阳等纂修。李宾阳,广西临桂人,同治五年(1866)任兴安知县。此志除李宾阳亲自纂修外,参加纂著的有赵松友、陈寿田等人。《兴安县志》同治十年(1871)刻印。此志体例遵照省宪所颁格

  • 墨花香馆诗存

    八卷。清庆康撰。生卒年未详。庆康字健侯。满洲正蓝旗人。咸丰二年(1852)举人。官至直隶候补道。庆康先于咸丰三年(1853)、六年(1856),两试春官不第。同治元年(1862)由都察院京察一等,简授

  • 六书千文统要

    二卷。清胡正言(约1584-1674)撰。正言字曰从,广东海阳(今潮安)人。仕明,官武英殿中书舍人。是书卷首有序,不著撰人姓名。次录周兴嗣《千文》原文。次列李如真《篆法偏旁正讹歌》,以篆隶相间书之。次

  • 化学分原

    八卷。英国蒲陆山(生卒年不详)撰。英国傅兰雅(详见《数学理》)口译,无锡徐建寅笔述。《化学分原》共八卷,卷一总论并论制造玻璃器皿;卷二论试验各类物质,包括已知与未知之物;卷三专论简质;卷四论繁质;卷五

  • 孤忠小史

    十八卷。作者不详。考其所载,即是抄录明人李文凤的《越峤书》,但原书二十卷,抄本佚其前二卷,为十八卷,且卷首从第三卷第三页抄起、空其前半叶,以下每卷皆空其标题,不知何人妄填《孤忠小史》之名,又伪撰序文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