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仪礼逸经传

仪礼逸经传

二卷。元吴澄(1247-1331)撰。吴澄字幼清,号草庐,江西崇仁人。南宋咸淳末举进士不第。入元,荐擢翰林应奉文学。泰定初开经庭,吴澄为讲官。主修《英宗实录》,诏加资善大夫。广招门徒,从学者达数千人。所居草屋,程钜夫题词“草庐”,故称“草庐先生”,卒谥文正。除著《仪礼逸经传》外,还有《老子注》,并注《春秋》、《礼记》、《尚书纂言》、《易纂言》,并校定《皇极经世书》、《老子》、《庄子》、《太玄经》、《八阵图》等。《仪礼》有今文十七篇,古文五十六篇。古文《仪礼》有十七篇与古文《仪礼》同,余三十九篇称为《逸礼》。汉郑玄注《仪礼》时,曾引用过。至唐中以后,其书散失。吴澄《仪礼逸经传》,拾取《逸礼》之见于其他书者,以补《仪礼》所遗。其中逸经《投壶礼》、《奔丧礼》,取之《礼记》;《公冠礼》、《诸侯迁庙礼》、《诸侯畔庙礼》,取之《大戴礼记》,并与《小戴礼记》相参定;《中禘礼》、《霤于太庙礼》、《五居明堂礼》,取之郑玄《三礼》注所引逸文。体例仿朱熹《仪礼经传通解》,编次先后,皆按行礼节次,不尽从其原文,从二戴所引录,皆著出处,引郑玄《三礼》之注不著出处。而逸传,皆取之《大戴礼记》、《小戴礼记》。拾取颇为详尽,然而亦有疏漏。元汪克宽亦有《仪礼补逸》,吴澄《仪礼逸经传》与之相比,则条理更为精密,拓宽了《仪礼》研究范围。李俊明序称吴澄《仪礼逸经传》“继汉唐诸儒与朱熹后,造诣深奥,好礼之士,往往先观疏注旧本,考朱子《仪礼通解》,然后即取此书所释而深研究”。版本有元至正李俊明刊本、精钞本、陆有元刊本、明万历间刊本、清康熙十九年(1680)纳兰性德刻《通志堂经解》本、乾隆五十年(1785)通志常刊修补本、丛书集成初编本。

猜你喜欢

  • 仪礼石经校勘记

    四卷(石经汇函本)。清阮元(1764-1849)撰。元字伯元,号芸台,江苏仪征人。乾隆进士,官湖广、两广、云贵总督,体仁阁大学士。提倡朴学,主编《经籍纂诂》,校刻《十三经注疏》,汇刻《皇清经解》,著有

  • 广东夷务通商事宜

    不分卷。清伊里布(1772-1843)撰。伊里布,字莘农,爱新觉罗氏,满洲镶黄旗人。清***战争中投降派。嘉庆进士。历任陕西、山东、云南巡抚。后任云贵总督、两江总督、钦差大臣。是书为伊里布等任职边务的官

  • 礼记补注

    四卷。清李调元(详见《易古文》条)撰。此书专补陈澔《集说》疏略,间更订讹误,并涉及郑注、孔疏。前有无年月《自序》,称“使由蒙训而入经术,用意甚盛,惜学力殊未逮也”。其中如以“大夫之箦为床栈”;“非簟涂

  • 书集解

    见《尚书详解》③。

  • 齐物论斋词

    一卷。清董士锡(生卒年未详)撰。董士锡字晋卿,一字损甫,江苏武进人。候选直隶州州判。士锡为张惠言之甥,又与金式玉交谊最笃。故其词学邃密,寄托遥深。沈曾《菌阁琐谈》云:“《齐物论斋词》,为皋文正嫡。皋文

  • 琼山县志

    十卷。清杨宗秉纂修。杨宗秉,山西绛州人,监生,乾隆八年(1743)任琼山知县。旧志修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乾隆八年(1743),杨宗秉任琼山知县,捐廉开局纂修县志。聘大埔杨赞烈同修,采访县中诸绅

  • 史记志疑

    三十六卷。清梁玉绳撰。梁玉绳,浙江仁和(今杭州市)人。是大学士梁诗正的孙子,梁同书的儿子。《志疑》首载钱大昕元序说,“自少孙补缀,正文渐淆。……而梁玉绳生于名门,世传家学,专精毕力,参班荀,考同异,凡

  • 读史稗语

    十一卷,清徐枋撰。徐枋字昭法,号俟斋,长洲(今属江苏省吴县)人,自号为秦余山人,为明崇祯年间举人。明亡后因父殉难,自己从此隐居不出,守约固穷,四十年如一日,与沈寿民、巢鸣盛同称海内三遗民。著有《居易堂

  • 读墨子札记

    二卷。清陶鸿庆(1859-1918)撰。鸿庆字癯石,号艮斋,江苏盐城人。早年屡应进士不第,便绝意仕途,曾在本县担任教育会、自治会会长等职。他一生勤奋,著有《读诸子札记》二十五卷、《读礼志疑》五卷、《左

  • 女曰鸡鸣

    女曰鸡鸣,士曰昧旦。子兴视夜,明星有烂。将翱将翔,弋凫与雁。弋言加之,与子宜之。宜言饮酒,与子偕老。琴瑟在御,莫不静好。知子之来之,杂佩以赠之。知子之顺之,杂佩以问之。知子之好之,杂佩以报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