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五百四峰堂诗钞

五百四峰堂诗钞

二十五卷。清黎简(1748-1799)撰。黎简字简民,号二樵,又号石鼎道士,广东顺德人。诸生。乾隆间拔贡,终生未仕。擅画山水,苍润似吴镇,淡远近倪瓒。又能诗词,刻意炼句,十岁即能诗。李文藻令潮阳,见而奇之曰;“此必传之作也。”故其足迹不逾岭海,而名动于大江南北。洪亮吉《北江诗话》说:“作诗造句难,造字更难;造意造句,则非大家不能。近日顺德黎明经简,颇擅此长。惜年甫四十而卒。然所存诸诗,尚足以睥睨一世。”王昶《蒲褐山房诗话》,称其诗俊拔清峭,刻意新颖,言人所不能言。五言七言,多未经人道语。张维屏《听松庐文钞》,称其由山谷入杜,而取炼于大谢,取劲于昌黎,取幽于长吉,取艳于玉溪,取瘦于东野,取僻于阗仙,锤焉凿焉,雕焉琢焉。于是成其为二樵之诗。”黎简之诗学相当复杂,一方面主张崇尚生活,自抒性情,自由创作。另一方面,却又只反模仿,而并不反对依傍。他的诗歌创作,事实上也正是走学古以创新的道路。其诗的内容较为贫乏,大抵以写景居多,但在艺术上广泛借鉴前人,融会贯通,参合变化,能自成一家。对六朝的谢灵运,唐代的杜甫、韩愈、孟郊、李贺、李商隐、贾岛,直至北宋的黄庭坚等人,他都从不同的角度进行学习,故诗风兼有诸家特点,峻拔孤峭,刻意新颖;句锻字炼,艳丽奇崛。黎简在乾嘉诗坛上,可与宋湘并为岭南两大家。他对稍后的浙江诗人钱仪吉、姚燮,特别是近代大批的广东诗人以及台湾诗人丘逢甲等,在不同程度上都曾发生过影响。此集是作者自编的诗歌全集。起自清乾隆三十六年(1771),迄于乾隆六十年(1795);编年排次(间有舛错),年各一卷,共二十五卷(其中卷二十四另分上、下),计一千八百五十二首。有众香亭刊本。卷首有黎简自序、小影、诸家题赞和总目。“众香亭”系黎简室名之一。自序作于“嘉庆元年丙辰(1796)九日”,黎简卒于此后嘉庆四年(1799),这四年的诗作未及收入,不知下落。后世著录此集,书名每每误衍作《五百四峰草堂诗钞》,实则全书有关各处均无“草”字。如卷十八《对山楼歌寄郑庶常文川(应元)秀才遥川(应翰)兄弟:“兼君一十八人社,开我五百四峰堂”也可佐证。有同治十三年(1874)刊本。今人有简注选本《黎简诗选》。

猜你喜欢

  • 京房易章句

    一卷。汉京房(见《易飞候》条)撰。辑佚书,清黄奭辑。其所辑《易》凡九家,京氏《易》学为其一。据《隋书·经籍志》等著录《京房周易章句》凡十卷,亡佚。部分存于唐僧一行及李鼎祚之书中,内容不外以阴阳历算、卦

  • 张司业集

    八卷。唐张籍(766-830)撰。张籍字文昌,世称张司业,祖籍吴郡(今江苏省苏州),和州乌江县(今安徽和县)人。贞元进士,诗人,官至水部郎中、国子司业。博学有识,善于文,晚年与韩愈齐名,世称“韩张”。

  • 嫏嬛记

    三卷。旧本题元伊世珍(生卒年不详)撰。伊世珍生平事迹不详。其书卷首载张华为建安从事,遇一仙人,引至石室,见石室多奇书,因问其地为何地?仙人回答曰:“嫏嬛福地也”。后伊世珍依据其事撰成此书,特定名为《螂

  • 读论孟补记

    二卷。清方宗诚(详见《读论孟笔记》)撰。宗诚于《读论孟笔记》中对朱注不少违,又以其所疑而待质者为《读论孟补记》,非补前书,乃别有所发明。书中如“至于犬马皆能养”用包咸注,以犬马比人子;“事父母几谏”谓

  • 吉州人文纪略

    二十六卷。清郭景昌编。郭景昌,字旭瑞,奉天(今辽宁沈阳)人。生卒年及事迹均不详。本书为吉安(今属江西)历代人物传纪著述汇编。人物传分为理学名臣、忠节名臣、经济名臣、文学名臣、内阁辅臣、才力、孝义、死事

  • 骈隶

    一卷。清俞樾撰。参见《群经平议》。是书择取汉碑中文字各以两字相俪者相配成对,如以“五纬”对“三条”,“菰竹”对“空桑”等等,皆巧若合符。此盖为文字消遣而已,《续修四库提要》列入小学类字书之属,欠妥。是

  • 读阿弥陀偈一卷

    元魏释昙鸾撰。昙鸾生平事迹详见《往日生论注》辞条。《读阿弥陀偈》一书,释十二光佛名部分共有十四偈,颂极乐庄严部分有八十三偈半,分为三十六段,每段颂偈多少不等,特别不适合礼赞之用。此书依无量寿佛经而作。

  • 朱子分类文选

    九卷。清朱泽沄(生卒及事迹不详。)撰。朱泽法字湘陶,号止臬,江苏宝应人。朱泽沄终身不仕,讲道锡山,通书关中,皆阐明紫阳之学。年六十七,吟邵子诗别亲友,怡然而逝。有《朱子圣学考略》、《王学辨》、《止泉文

  • 礼说

    ① 十四卷。清惠士奇(1672-1741)撰。惠士奇字天牧、仲儒,晚号半农居士,人称红豆先生,江苏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康熙间进士,康、雍、乾间历仕。早年兼治经史,晚年尤邃经学。任广东学正,倡导经学,

  • 六书辨通

    四卷。清杨锡观(生卒年不详)撰。锡观字篆若,无锡(今属江苏)人。工翰墨,尤精篆隶,著作尚有《六书例解》。是书旨在辨别六书假借何谓可通何谓不可通。全书分韵编次,于每字之下各标出处并说明其本义,对于误通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