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丧礼详考

丧礼详考

二卷。清张羲年撰。生卒年不详。羲年字淳初,号潜亭。浙江余姚县(今浙江省余杭县)人。以拔贡任教谕。四库征书,诏访求学官淹博者,得羲年等三人,皆一时之望。举顺天乡试,又以修书劳绩赐进士,未及与试卒。是书前面有钱大昕序,序中说到:“颜恤由之丧,哀公使擩悲之孔子,学士丧礼,《士丧礼》于是乎书。自始死至殡,袭敛衣衾之具咸备,自既夕至葬,用器明器之属咸周,而擗踊哭泣,凡所以拜君之赐,拜宗族乡党朋友之赠,尽其哀而中其节,皆发于至情之不容己,与天理之不容泯,此《士丧礼》所以为圣人之经。余昔尝与张君潜亭,往复考订疑义,必求其当,今观君所撰《士丧礼表论图考》,编辑得古人之未有议论,亦尽有益于世,惜其书残失,《仪节表》卷上,已不完具,《图考》竟不复存,《丧礼论》十二篇,仅存八首。因慨世之习礼者,舍《丧礼》不读,而徒从事‘帖括’,一旦至于大故,崇信浮屠之说,而于圣人之经,茫无所识,风俗衰而人心薄。职此之由,张君是编,虽不获睹其全,然吉光片羽,亦足为当世之珍。”原书十六卷(原先卷一为《律例》,其次,《丧期沿革表》三卷,《丧服变除表》一卷,《丧礼仪节表》三卷,《丧葬变礼考》三卷,《丧礼仪节图》、《丧服图》、《丧具图》、《丧礼禁约》、《丧礼论》各一卷。)现仅存有《丧礼仪节表》卷上,以及《丧礼仪节图》,自治棺至大敛殡图,加上《丧礼论》八篇,现编为二卷(把《丧礼仪节表》卷上不完者作为一卷,《丧礼仪图》存者与《丧礼通论》存者合成一卷)。《仪节表》分为六格,首先是《仪礼·士丧礼》,其次为《开元礼》、《宋政和礼》、《司马氏书仪》、《朱子家礼》、《明会典》(按:《大清通礼》也有《丧礼仪节》,而是书没有被列入,《宋开宝礼》也没有被列入,或在所阙中。)从始死到掘坎(按:是书有君使吊礼,《周礼·司服》有天子吊三公六卿、诸侯、大夫、士服。根据《通典》,历代皇帝都有吊诸王公大臣之礼。《宋史·礼志》皇帝对于宰臣有举哀挂服之礼,明太祖曾经亲临开平之丧,《清会典通礼》都有皇上亲临奠王公大臣礼,似乎也应当补入。),《丧礼通论》认为应当复大小二殓,而叹服丧大记之为大备,而慨后代当贵者,不知尽丧礼,贫贱者不能尽丧礼,崇信浮屠之说,而不知圣贤之经传。又认为治圹应当令灰汁融结如石。而《仪节》废七七之重,以不处内为丧礼实中之实。然而,从春秋时期开始就已经不能完全遵守此礼。定九年年传,乐大心说:“己衰经而生子,余何故舍钟。”按:言乐溷居丧生子,从汉代到明代都著之律。汉楚王戊传,为薄太后私奸服舍,削郡,东汉陈蕃传致赵宣罪,都由于此,也没有能够禁绝。是书重视治圹,认为可以防止狐兔之毁,但是,没有谈到应该薄葬。汉代张释之说:“使其中有可欲,虽锢南山犹有隙。”近代还有所谓火葬、水葬、天葬者。总之,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灭,这也是自然之理,其死后,必然胥化而土,圣人说:“死欲速朽”,大概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张氏所说,终究属于守经之论,当然是谈礼家所应该注重的。此书有《噉蔗全集》本。

猜你喜欢

  • 十三经音略

    十二卷。清周春(1729-1815)撰。周春字芚兮,号松霭,晚号黍谷居士,浙江海宁(今海宁县)人。乾隆甲戌进士,官广西岑溪知县,在任期间,革除陋规,全不扰民,有古循吏之风,因忧离职。归家三十余年,潜心

  • 中庸四记

    一卷。清李光地(详见《大学古本私记》)撰。光地著有《中庸余论》、《中庸章段》。是书刊于道光五年(1825)。其玄孙李维迪于跋中说,从售书者中检查是书为先公手迹,又书中有两处与先公著书相同,故认定是先公

  • 北使纪略

    一卷。清陈洪范(生卒年不详)撰。该书记明季南都左都督陈洪范与侍郎左懋第奉使至北事。洪范私输款于摄政王,贾左萝石得自脱归,遂为北朝反间。南都破,入浙力劝潞王投降,及清兵至,遂迫使潞王降清。此为其南还时饰

  • 三朝辽事实录

    十七卷。明王在晋(1564-1643)撰。王在晋,字明初,苏州太仓(今江苏太仓)人。万历进士,授中书舍人,迁兵部左侍郎。天启二年(1622年)升兵部尚书兼右副都御史,代熊廷弼经略辽东。后任南京兵、吏二

  • 易图明辨

    十卷。清胡渭(1633-1714)撰。胡渭原名胡渭生,字朏明,号东樵,浙江德清人。十五岁为县学生,然乡试屡不第。于是专心研究古代经典,尤长于历史地理。曾著《禹贡锥指》二十卷,康熙召至南书房赐宴,并书“

  • 剑草

    一卷。明熊明遇撰。明遇,字良孺,进贤(今属江西)人。生卒年不详。万历二十九年(1601)进士,四十三年擢兵科给事中,旋掌科事,上疏极陈时弊,被劾与东林党通,出为福建佥事,迁宁夏参议。崇祯元年(1628

  • 安溪先生解义三种

    见《安溪李文贞公解义三种》。

  • 禹贡广览

    三卷。许胥臣撰。其生卒年不详。钱塘(今浙江杭州市)人。明代学者。《禹贡广览》一书,体例严整。卷首载九州总图,其下九州各列分图,导山、导水、南条、北条亦分析为图。各以经文分附于图后。至于“九州攸同”及“

  • 续四声猿杂剧

    四卷。清张韬(约1680前后在世)撰。张韬字球仲,一字权介,号紫微山人,浙江海宁人。生卒年不详。尝司训乌程。生活于清初顺治、康熙间。著作有《大云楼诗文集》等。所作杂剧《续四声猿》仿明代徐渭《四声猿》,

  • 说文体例

    一卷。近代何容心(生卒年不详)撰。容心字蛰卿,安徽桐城人。何氏认为,有清一代,开示学童的“说文学”著作,以王筠的《文字蒙求》为最佳,举一反三,循循善诱,然犹未尽善,只以象形、指事、会意、形声为纲,未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