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四库百科>七纬三十六种

七纬三十六种

四十卷,补遗二十七卷。附录六种六卷,补遗六卷。清赵在翰编撰。赵在翰,生卒年不详,侯官(今福建闽侯县)人,清嘉庆间诸生。谶纬之书的搜集,始于明代孙珏《古微书》,然而该书内容驳杂不纯。乾隆间武英殿又刊刻《易纬八书》,不过对纬书搜集不全。为此赵在翰在前人的基础上,博观群书,辑成《七纬三十六种》,另外还增加了《尚书》、《诗》、《礼》、《乐》、《春秋》、《孝经》等六纬。使古代纬书的遗文散帙能较完整地保存下来,实在只有赵氏所辑此书。纬书的产生,东汉学者张衡认为“成于哀平之际”,梁代刘勰也认为“纬起哀平。”秦汉以来,经学家们推阐论说,各自成书,与经原不相比附。如伏生《尚书大传》,董仲舒《春秋阴阳》,核其文体,即是纬书。然班固称圣人作经,贤者纬之。杨侃称纬书之类谓之秘经;图谶之类,谓之内学;河洛之书,谓之灵篇。《易》学的发展则有两派:一派重象数,大搞谶纬之学,用于卜筮灾异,预占未来。这就是汉代的《易》学。京房是其代表人物。另一派重义理,并附以老庄之学。王弼是其代表人物之。汉儒视《周易》为纯卜筮之书,极力夸大《周易》的神秘性,助长了占卜问卦的宗教迷信的风气。汉人治《易》主要在象上下功夫,宋人治《易》则在图上下功夫。北宋陈抟、邵雍等人创立的图书派《易》学,为象数派《易》学开拓了一个新领域。他们画出了无极图、太极图、先天八卦图等,补上了象数学中数这一方面的内容。邵雍用数来推算预卜未来,影响到了清代的张惠言、惠栋、焦循等人。清儒们的《易》学比汉儒的《易》学更繁琐,精致,其结果也就更糟。《周易》是一部以卜筮为形式的古老哲学著作。卜筮是宗教,是迷信,可它的早期竟与理性的哲学共存。《周易》哲学从卜筮中产生,又保留着卜筮的形式,卜筮是它的死的外壳,哲学是它的本质。赵在翰撰辑此书时,正值英年,精力充沛。不过撰辑此书,所花的功夫实在太多,足见他对《易》学的研究,功底深厚。赵氏将长期流传于民间而又不为人知的典籍搜集起来,无疑对《易》学研究是一大贡献,为《易》学研究提供了丰富的资料。《七纬三十六种》目录:《易乾坤凿度》二卷(不著作者姓名),汉郑玄注《易乾凿度》二卷。汉郑玄注《易稽览图》二卷。汉郑玄注《易辨终备》一卷。汉郑玄注《易乾元序制记》一卷。汉郑玄注《易通卦验》二卷。汉郑玄注《易是类谋》一卷。汉郑玄注《易坤灵图》一卷。清赵在翰纂《尚书璇玑钤》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尚书考灵曜》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尚书刑德考》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尚书帝命验》一卷。清赵在翰纂《尚书运期授》一卷,《补遗》一卷;附《尚书纬》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诗推度灾》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诗泛历枢》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诗含神雾》一卷,《补遗》一卷;附《纬》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礼含文嘉》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礼稽命征》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礼斗威仪》一卷,《补遗》一卷;附《礼纬》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乐动声仪》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乐稽耀嘉》一卷。清赵在翰纂《乐叶图征》一卷,《补遗》一卷;附《乐纬》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演孔图》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元命苞》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文耀钩》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运斗枢》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感精符》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合诚图》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考异邮》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保乾图》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汉含孳》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佑助期》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潜潭巴》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春秋说题辞》一卷;附《春秋纬》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孝经援神契》一卷,《补遗》一卷。清赵在翰纂《孝经钩命决》一卷,《补遗》一卷;附《孝经纬》一卷,《补遗》一卷。有清嘉庆间刊本行世。

猜你喜欢

  • 尚书大传礼征

    五卷。清刘鑫耀撰。刘鑫耀字楚金,湖南湘潭人,生卒年不详。本书以《尚书大传》为伏生口授,其中多三代礼,后儒无类次之者,所以刘氏依《周礼·春官·大宗伯》“吉、凶、军、宾、嘉”五礼之目,以及《尚书·尧典》修

  • 海蠡编

    二卷。明袁士瑜(生卒年不详)撰。袁士瑜,号七泽,公安(今湖北省公安县)人,即袁宗道、袁弘道、袁中道之父也。此书二卷,内容大旨以儒、释二家同源异派,或援释疏孔,或证孔于释。称濂、洛诸儒于圣人书诠释妙畅,

  • 三湘丛事录

    一卷。明蒙正发撰。蒙正发字圣功,崇阳人(今湖北崇阳县人),生卒年月未详。明末仕至给事中,与王夫之交厚。隆武乙酉(1645年)蒙正发于蒙阳起兵抗清,后至湖南,依督师何腾蛟,巡抚章旷题为参军,决策机务。抗

  • 八旗通志初集

    二百五十卷。鄂尔泰(1677-1745)等奉敕纂。鄂尔泰,西林觉罗氏,字毅庵,满洲镶蓝旗人。康熙至乾隆时的重要朝臣。康熙时举人,授侍卫,与田文镜、李卫并为胤禛心腹。雍正时,任云贵总督、军机大臣。乾隆时

  • 畏庐文集

    一卷。《续集》一卷。《三集》一卷。《诗存》二卷。《论文》一卷,《琐记》一卷。清林纾(1852-1924)撰。林纾,原名群玉,字琴南,号畏庐,另署冷红生。光绪举人,曾任教京师大学堂。早年参加维新运动,辛

  • 松江府续志

    四十卷,首一卷,图一卷。清博润修,姚光发等纂。博润,满洲正黄旗人。翻译生员,光绪四年(1876)知事松江府。此志续嘉庆宋志而作,其纲目略依前志。此志有踵续前志者,如疆域志则补其未备,正其错误,秩官选举

  • 国朝柔远记

    二十卷。清王之春(1842-?)撰。王之春,湖南清泉(今衡阳)人,字爵棠,又作芍棠,为明末清初思想家王夫之后裔。青年时期投身幕府,曾随曾国藩、李鸿章等征战,累官至安徽巡抚、广西巡抚。著述甚富,有《防海

  • 中国声韵学

    四编十五章。姜亮夫著。姜亮夫(1902-)原名寅清,以字行,云南昭通县人。1926年入北京师范大学国文研究科,后在清华大学研究院攻读语言文字学。1928年起任大夏大学、复旦大学等校教授。1935年至1

  • 春秋辨义

    三十八卷。明卓尔康(详见《易学》)撰。此书正文三十卷,卷首八卷。其正文于每条经文之下,杂取旧说排比诠次,而断以己意。每公之末,又各附以列国本末一篇,提举有关盛衰兴亡之大事,别为类叙。其考证有得有失,如

  • 孟子杂记

    四卷。明陈士元撰。陈士元生平详《易象钩解》条。宋代以前,孟子仅列于儒家。《史记》以孟子、荀卿合传,寥寥十数语,叙其生平事迹至为简略。明薛应旗撰《四书人物考》,始采撷他书,以为补传。但薛氏不长于考证,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