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阿睦尔撒纳之乱

阿睦尔撒纳之乱

清乾隆年间准噶尔贵族反清叛乱。乾隆十年(1745),准噶尔部噶尔丹策零死,诸子争权,内乱迭起。先是喇嘛达尔札杀弟策妄多尔济那木札勒。继而达瓦齐和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又杀喇嘛达尔札。达瓦齐取得统治权后,与阿睦尔撒纳又互相倾轧。十九年(1754),阿睦尔撒纳败,率属投清。二十年,清军征伊犁,达瓦齐败走,被俘献于清。清政府采取“众建以分其力”方针,将卫拉特四部“封为四汗,俾各管其属”,以削弱准噶尔部势力。阿睦尔撒纳凯觎四部总台吉位,谋迫清廷收回成命,并肆意杀掠,不用清所颁官印,“自用珲台吉菊形篆印”,以四部总汗自处”。同年八月,聚众反清。时清军大部分撤归内地,定北将军班第、参赞大臣鄂容安被迫自杀,部众被歼。定边右副将军亦在伊犁被执。次年,因遭部分准噶尔台吉反对及清军分道征讨,阿睦尔撒纳率众走哈萨克。寻喀尔喀和托辉特部青衮咱卜撤军台叛,准噶尔台吉噶勒藏多尔济、辉特台吉巴雅尔等纷起响应,杀都统和起。阿睦尔撒纳乘机自哈萨克返归,与伊犁诸台吉、宰桑会于博罗塔拉,“欲自立为汗”。遭清军进剿,加之内部互相残杀,痘疫流行,复败。二十二年(1757)秋,叛乱被平息,阿睦尔撒纳走死沙皇俄国。

猜你喜欢

  • 南必

    元世祖皇后。弘吉剌氏。纳陈孙仙童之女。至元二十年(1283),册为皇后,继察必皇后守大斡耳朵(帐殿)。时世祖年高,相臣常不得见,凡奏疏辄由后转呈,故颇预朝政。生子铁蔑赤。文宗至顺二年(1331),诏累

  • 湖润寨

    宋代壮族地区重镇。亦称“温运寨”。北宋侬智高起义地点之一。南宋置寨以监控土官,镇压峒丁。属右江道。治所在今广西靖西县湖润乡。为壮族聚居区。

  • 祖先崇拜

    原始宗教形态之一。在母系氏族社会晚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和对偶婚的确立,增强了氏族的职能和氏族首领的职责,伴之以灵魂观念的发展,出现了人们对已故先人的崇拜,祈求氏族的祖先和对本氏族做出过贡献者的灵魂保佑其

  • 胡都

    见“纳都”(1267页)。

  • 西宁东关清真寺

    中国伊斯兰教古寺。在青海省西宁市东门外。俗称东大寺。与西安化觉巷清真寺、兰州桥门街清真寺、新疆喀什艾提卡尔清真寺并称为中国西北四大古寺。据传始建于明洪武年间(1368—1398),由沐英等创修。经明、

  • 青藏冲突事件

    1931年8月,英驻锡金行政官噶乃木魏阿抵拉萨策动藏军进攻青海,以实现建立“大西藏国”的图谋。同年年底,藏军陈兵青海边缘,并于1932年1月进犯玉树,3—4月,攻占大小苏莽、囊谦,并云集结古界。南京政

  • 帛衣头大兄

    高句骊国官号。在诸史所列高句骊国12级“大官”名号中,其仅见于《新唐书》,为第四等级,位于“太大使者”之下,※大使者”之上,并记其秉国政,三岁一易(称职者不拘年限);更代时有不服者则率兵相攻,其王闭宫

  • 呼尔哈卫

    见“忽儿海卫”(1489页)。

  • 咄摩支

    即“伊特勿失可汗”(812页)。

  • 萨琦

    ?—1457明朝文臣。字廷圭。回族。福建闽县人。祖籍西域。元代著名诗人萨都刺后裔。宣德五年(1430)进士,为翰林院庶吉士。为人耿介持正,学有源委,授编修,预修《仁宗实录》,升礼部右侍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