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逃人法

逃人法

清代惩处八旗内逃亡者及失察官员、窝主等的法律。例定凡逃亡事出,该管人员须于法定日期内呈递“逃牌”,上书逃人姓名、年貌、旗籍、服色及逃亡日期、次数、有无携带军器等。超限或隐匿不报者,系官罚俸、降级,系常人则以鞭责。(1)旗下奴仆(满语阿哈)逃亡被抓获者,有单颊刺字、双颊刺字、鞭打、枷号、发往吉林等处给披甲人为奴等处分。(2)正身旗人逃亡,有鞭枷、发往黑龙江等处当差之分。(3)乾隆二十六年(1761)定,额鲁特新附者逃亡,一经捕获即行正法。 (4)康熙十二年(1673)定,八旗官员逃亡者,革职交刑部治罪。以严刑峻法惩治逃亡及其违法者之制早已行之。顺治十二年(1655),左都御史屠赖曾奏:“逃人三次始绞,而窝主一次即斩,又将邻佑流徙,似非法之平也。”(蒋良骐《东华录》卷7)顺治六年(1649),靖南王耿仲明因所部天祐军中窝藏逃人事发,畏罪自缢死于江西吉安军次。

猜你喜欢

  • 斡儿乞纳

    察合台汗国妃。又译斡儿吉纳、倭耳干纳、兀儿客捏、兀勒吉捏、兀鲁忽乃、窝耳轧那等。斡亦剌部※脱劣勒赤和※扯扯干公主之女,※成吉思汗外孙女。适察合台汗国※合剌旭烈兀为长妻。深受察合台喜爱。蒙哥汗元年(12

  • 黑鲁

    见“哈烈”(1630页)。

  • 卡提条列

    见“迈买的明”(741页)。

  • 巴儿忽

    蒙古“林木中百姓”(蒙古语称“槐因亦儿坚”,即森林诸部)之一部分。又作八剌忽、八儿忽、八里灰、巴儿浑、巴鲁忽歹、八立浑、八儿胡。唐初即以“拔也古”之名见于历史记载。蒙古诸部统一前,分布于贝加尔湖东北巴

  • 笃娑钵提

    见“笃婆钵提”(1678页)。

  • 龙海基

    宋代云南开化府哈尼族首领。原为六诏山区维摩、强现、王弄三部中强现部首领。“素为诸夷所服”,该部在六诏山各大小部、寨中最为强盛,统领各部、寨。宋皇祐时(1049—1054),以向导狄青部将杨文广追击侬智

  • 拉甫果嘎

    赞普埃肖列时首席大臣。为“吐蕃七良臣”之一。吐蕃人。大臣※茹莱杰之子。首创以“托卡”(双牛一日所耕土地的面积)作为计算耕地面积的单位。即唐书所载之“突”这一量词的由来。又规定以“兑”作为统计牲畜头数的

  • 索琳

    ?—1780清朝大臣。满洲正蓝旗人。姓完颜氏。热河副都统那苏泰子。乾隆元年(1736),由荫生以主事用,签掣兵部。历任员外郎、郎中等职。二十五年(1760),官山西按察使,任内改革审理程序,请准归化城

  • 突厥语音译,意为“村镇”、“城堡”。旧时循化(今青海循化撒拉族自治县)撒拉族基层行政单位。由同一地区的若干个村庄组成,并以一个较大村落为中心,管理附近的几个小村庄,相当于今乡一级行政区划单位,沿用至今

  • 反帝会

    盛世才时期新疆进步群众组织。全称“新疆民众反帝联合会”。1934年8月,在苏联和中国共产党人的推动和组织下成立。总会设于省城迪化(今乌鲁木齐),各地设分会。宗旨是反对帝国主义,与苏联亲善;实行各民族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