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祖州城遗址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约1公里处。城北山谷中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因守护辽祖陵而设置祖州。辽天显三年(927)建成。现遗址分内外两城,城墙最高约5.6米,外城的四个门址尚存。外城南门直通内城南门的一条大街,宽约40余米。城的西北有一座石房子,金天辅四年(1120),金兵攻占祖州时被焚毁,仅存遗迹。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在今内蒙古巴林左旗哈达英格乡石房子村西约1公里处。城北山谷中有辽太祖耶律阿保机的陵墓,因守护辽祖陵而设置祖州。辽天显三年(927)建成。现遗址分内外两城,城墙最高约5.6米,外城的四个门址尚存。外城南门直通内城南门的一条大街,宽约40余米。城的西北有一座石房子,金天辅四年(1120),金兵攻占祖州时被焚毁,仅存遗迹。现为内蒙古自治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即“恩滚库蒙”(1871页)。
辽代官名。契丹语音译。《辽史·国语解》谓:“官与敞史相近”。天会二年(939),多里曾任此官。
历史上蒙古、维吾尔、哈萨克、藏等族贵族尊称。源自汉语“太子”。初见于蒙古国时期。原只用于皇子。皇太子称“鸿台吉”,诸子称“台吉”。后演变为也速该把阿秃儿和成吉思汗后裔通称。各级台吉,均为同一族系(同骨
苗族传统簧管乐器。又称六声、瓢笙。由笙管、笙斗和簧片构成。相传,原用单根芦苇管制成,后经多次演变,成为竹制3管、4管、6管。一说确定6管,源自苗族6个支系。笙管外侧开若干按音孔,6管分两排贯入木斗或葫
伊斯兰教著名古寺之一。又名三山街礼拜寺。在江苏省南京市。始建有二说:一说明洪武二十五年(1392),应赛典赤七世孙赛哈只奏请,敕谕于南京三山街铜作坊和陕西长安,各建清真寺1座,并谕令:“如有寺院倒塌,
?—1139辽末投金将领。契丹族。东京(今辽宁辽阳)人。辽亡前夕,于天祚帝天庆六年(1116)五月投金,随金将完颜蒲家奴兵招谕辽兵,获辽留守迪越,并降群牧官木卢瓦。天辅六年(1122),从金太祖追辽天
蒙古僧俗封建主向属下牧民临时摊派征收的一种赋税。“图斯哈林”蒙古语音译,意为“摊派”,“宝得”意为“大牲畜”。一般按宝得的额定数征收,由封建主根据其需要确定,不固定时间和次数,按户摊派、索取。这种摊派
见“夫余”(223页)。
即“高模翰”(1917页)。
藏语音译。唐吐蕃官名。意即“千户长”或“抚千”,司管千户职能,在万户长之下。详见“吐蕃兵制”(769页)、“部落使”(190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