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萨班致乌思藏蕃人书

萨班致乌思藏蕃人书

元代管理西藏地方重要历史文献。又称《具吉祥萨迦班智达致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诸善知识大德及施主书》。萨班,藏语意为“萨迦大师”,名公哥坚藏(又作衮噶坚赞,1182—1251),藏传佛教萨迦教派五位祖师之四祖。元太宗后乃马真氏称制三年(藏历木龙年,1244),应蒙古太子阔端邀请,于定宗元年(火马年,1246),抵达凉州(今甘肃武威)。次年,与阔端会晤,接受蒙古大汗对吐蕃全境管理,由萨班发此书,函达乌思藏僧俗官民,晓陈蒙古汗王之威力及会晤阔端所商谈之情况,转达阔端对乌思藏事务所述之意见与指示,规劝各地僧俗官员承认乌思藏归属蒙古,各于其地缮写地方僧俗首领供职人员之名,其所辖居民百姓之户籍人丁之数,其应向蒙古交纳贡品之种类与定量;此3种表册各造3份,一份送交萨斯迦留档,一份由本土首领各自保存,一份呈报汗王;由蒙古汗王派遣金字使(钦差)赴乌思藏,依此所报表册任命各地各级僧俗首领。此书函传达乌思藏各级官员后,皆依书承认吐蕃归属蒙古。宪宗元年(铁猪年,1251),阔端、萨班卒,蒙哥汗派员赴乌思藏清查户籍。世祖中统元年(1260),封萨班之侄八思巴为国师(后升号帝师)、恰那朵尔只为白兰王;至元元年(1264),置总制院(亦称释教总制院,后改名宣政院),命八思巴领院事,以管理全国佛教及吐蕃全境军民事务,命恰那朵尔只为乌思藏三区最高执法官,总制院派遣官员随同2人前往乌思藏郡县吐蕃之地,至各处清查户籍,设置各级僧俗官员,实现了元朝对吐蕃全境的统治。此书历史意义极为深远,于吐蕃全境避免了蒙古军的讨伐,于元王朝实现了中央政权的统治,对此后全国的统一与各民族的团结友好,具有极重要的意义。

猜你喜欢

  • 完颜晏

    ?—1162金大臣。本名斡论,亦作讹论。女真族。完颜氏。景祖乌古迺孙,国论乙室勃极烈阿离合懑次子。聪敏多谋略,通契丹字。太宗天会元年(1123),奉命督扈从诸军讨平乌底改叛众,授左监门卫上将军,为广宁

  • 尉迟伏阇信

    唐时西域于阗王。姓尉迟氏。贞观二十三年(648),阿史那社尔讨龟兹时,遣子以驼马300匹馈军。龟兹平,阿史那社尔属下行军长史薛万备率50骑至其国,劝其入京师,遂与子叶护尉迟玷随赴长安。拜右骁卫大将军,

  • 特木内

    见“墨尔根特木纳”(2509页)。

  • 乌兰古木

    清代地名。又译乌兰固木。位于喀尔喀札萨克图汗部西北(即今蒙古境内乌兰固木)。清初为准噶尔部辖地。以其肥沃,宜耕种,噶尔丹统治时期曾为准部屯耕地。康熙三十六年(1697)噶尔丹病死后,并于清。清朝政府遣

  • 吴天半

    即“吴添半”(1076页)。

  • 祐世隆

    844—877唐代南诏第十一世王。又作世隆、酋龙。乌蛮,蒙氏。晟丰祐之子。大中十三年(859),父卒,袭王位。因其名“世”犯讳李世民,“隆”犯讳李隆基,又不堪安南经略使李琢对夷人之苛剥,与唐失和,遂自

  • 六营兵变

    清末重庆兵变。清宣统三年(1911)十一月二十二日,镇守四川重庆的六营官兵(多为回族人),因受辛亥革命影响,在重庆总商会会长、同盟会会员温鹤汀及伍香岩、伍观耕(均为回族)等鼓动下,举行兵变,响应共和。

  • 滚很召

    傣语音译,意为“官家的人”或“主子家内的人”。系指解放前云南西双版纳傣族地区封建领主制度下社会地位最低的农奴阶层。他们因各种原因丧失土地和人身自由而依附于各级领主,原先均属领主的家奴或仆从。后因人口不

  • 拓跋赤辞

    党项羌拓跋部首领。唐初臣属于吐谷浑,与其主慕容伏允结为姻亲。贞观五年(631)与从子思头率部归附唐朝,唐在其地分设懿、嵯、麟、可等32州,以松州(今四川松潘)为都督府,授为西戎州都督,赐姓李。贞观九年

  • 绿头牌

    清代宫用名片之一。上书递牌人姓名、年历,备皇帝便宜行事之用。以薄木片制,宽寸许,长不及尺,体涂白色,首略作“山”字形,涂绿色亦寸许,故名。①凡各族京官奏事、外官入觐,先至奏事处领取此牌,书写后交递。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