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艾斯木汗习惯法

艾斯木汗习惯法

哈萨克汗国法典之一。17世纪前期艾斯木汗(额什木汗)制定。※《哈斯木汗法典》实行百年后,至艾斯木汗统治时期(1598—1628或1645年),又制定新的法典。艾斯木汗在哈萨克历史上以“魁梧的艾斯木好汉”而闻名。即位后,与布哈拉及撒马尔罕统治者签订和约,规定塔什干城及其周围地区在240年内归哈萨克汗国管辖。并与中亚各国建立贸易关系,以武力讨平塔什干统治者吐尔逊·穆罕默德的叛离,使哈萨克汗国重归统一。为维护秩序,处理汗国内各种事件和刑事犯罪案件,遂对《哈斯木汗法典》进行补充,形成《艾斯木汗习惯法》(额什木汗习惯法),也称《古用法律》或《艾斯木汗旧典》。其补充内容包括:1、可汗有权制定适合于自己汗国之法律,以便以法律形式维护社会秩序,巩固统治地位;2、巴图尔应当进行合法的出征并战必取胜(或译为“巴图尔应当勇敢出征并战胜敌人”),以保证军事的胜利,维护汗国的统一;3.尊敬有学问的人,以提高文化水平;4、※“”(负责处理民刑案件的特殊阶层)应当有专门办事机构,以利于处理汗国内各种诉讼案件和民事纠纷,巩固封建统治秩序。这是哈萨克汗国政治、军事、文化、司法等方面带有根本法性质之四项原则。其全文已失传,现唯有一种简单的《哈萨克汗国法典》手抄本(《哈萨克可汗图像集》一部分),藏于土耳其伊斯坦布尔市苏来满·哈努尼图书馆。

猜你喜欢

  • 必勒格

    蒙古语音译。意为“智者”。一说为突厥语官号,亦用作突厥系可汗的称号,汉译“毗伽”,意为“妙手”;一说系唐兀主的称号“杯禄汗”、“不儿罕”的异文,意为“佛”,亦即满族贵族尊号“贝勒”之对音。传入蒙古后,

  • 雪楼集

    书名。元程钜夫(1249—1318)撰。钜夫建昌(今江西南城)人,字无咎。宋亡后随季父程飞卿入元,留宿卫,忽必烈试以笔札,改授翰林文字。后历官集贤直学士、侍御史、廉访使、翰林学士承旨等。为元前期南人名

  • 潭马忒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抹里(相当于“乡”,或“乡下一级单位)名。属辽世宗※积庆宫。“潭马”可单独成词,“忒”疑为词尾。是宫下有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穆宗※延昌宫,应天

  • 布洛陀

    壮语音译,意为“山里的首领”。壮族民间史诗与传说故事。长短不一,一般为11章。流传于广西红水河流域的巴马、东兰、凤山、天峨、南丹、河池、都安、马山和右江流域的百色、田阳、田东、平果等地。描述远古时代的

  • 脱脱不花

    1422?—1452明代蒙古可汗。又作不花王、普化可汗、达达可汗,或简称脱脱。孛儿只斤氏。元裔※阿寨台吉长子。早年随父居东蒙古(鞑靼部)。曾娶兀良哈属部郭尔罗斯首领沙不丹(彻卜登)女为妻,生摩伦台吉。

  • 吴陇登

    清乾隆嘉庆年间苗族农民起义首领。湖南凤凰厅鸭保寨(今凤凰县鸭保寨)人。苗族。原为苗百户。乾隆五十九年(1794),与贵州※石柳邓、龙乜妹(苗族)等在其家聚会商讨起义。六十年,与苗民※吴添半在凤凰厅苏麻

  • 还盘王愿

    过去瑶族最隆重的祭祖仪式。传说瑶族先人分12姓,迁徙途中过海遇暴风,合族聚在船头,叩请盘王保佑和许愿,风果平息。安居后把盘王供于庙中,每年必祭。后12姓分散各地,便把盘王带到家里供奉。解放前还愿多以家

  • 余丁军

    元代所签军士之一种。《元史·兵志一》:“士卒之家,为富商大贾,则又取一人,曰余丁军。”世祖至元十五年(1278),以富商大贾人死产乏,难于出2丁,遂免余丁充役者。

  • 阿哈里

    ?—1676清朝将领。满洲镶白旗人。索绰罗氏,世居吉林乌拉地方。初任分得拨什库(骁骑校)。顺治十八年(1661),随军征山东,连战皆捷。康熙十五年(1676),从征陕西,至显义关,败高定、蔡元马步兵。

  • 彭春

    见“朋春”(148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