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粟末靺鞨

粟末靺鞨

唐代东北部族名。亦作涑沫靺鞨。靺鞨※粟末部壮大后的新称。原分布在今吉林省吉林市附近松花江上游地区(一说在吉林市北以下的松花江北流段两岸,或说在今辉发河、松花江和牡丹江上游一带),后经隋炀帝时和高丽国亡后两次迁徙,部众大多移住今辽宁朝阳(隋称柳城,唐曰营州)地区。因居靺鞨区域南部,在靺鞨诸部中发展最快,农业已是其社会的主要生产部门。隋炀帝时迁居柳城的度(突)地稽部,已有“家僮(奴仆)数千人,以财力雄边”,即将进入文明社会。唐武后万岁通天(696—697)中,契丹族首领李尽忠叛据营州,因参与反叛,惧唐追究,乞四比羽与乞乞仲象分别率部众渡辽水东走。唐武后欲招抚之,封乞四比羽为许国公,乞乞仲象为震国公。乞四比羽拒不受命,被唐军追获斩杀。是时,乞乞仲象病故,其子※大祚荣袭父职统率其部,几经激战,击退唐军追剿,并乞四比羽部众及高丽遗民,于圣历元年(698)在今吉林省敦化县敖东城建震(一作振)国,自号震国王。这标志粟末靺鞨人进入文明社会。先天二年(713),玄宗遣郎将摄鸿胪卿崔忻册封祚荣为渤海郡王等官爵,自此去靺鞨号,专称渤海,原名遂不见于史。

猜你喜欢

  • 样浦琼哇

    宋代时轮经的传播者。吐蕃人。据《汉藏文书》载,印度时轮经为西藏学者所闻,知苫婆罗国(即香跋拉国)第二代法王白莲法王著有《时轮经》的权威注释,书名《无垢光疏》(成书于公元前177年),颇有盛名,为著名时

  • 盲骨子

    见“蒙古”(2323页)。

  • 孛斡勒

    蒙古语,元译“奴婢”。古代蒙古社会中的一种隶属人口,一般为父权家长管束下的奴仆。主要来源于战俘。战败部落人丁(多为幼童)被俘后分给战胜者各家,世代为奴。亦有因贫困或犯罪沦为者。据《元朝秘史》,已出现于

  • 河套图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张鹏一编纂。民国六年(1917)成书。手抄本,2册。分6部分:1.建置沿革、鄂尔多斯七旗;2.山川池泊、河套内外诸山,套地黄河诸水;3.职官,历代职官;4.屯垦、汉、隋唐屯垦、

  • 不空

    705—774唐代佛教译经师。全称不空金刚,又称不空三藏。梵名阿目佉跋折罗。原籍北印度(一说狮子国)。婆罗门种姓。幼年随父移居中国。15岁出家,从金刚智学梵本悉昙章及声明论。精通梵语、巴利语,善解一切

  • 邓宓

    西汉越人地方官员。番禺南越人。为人刚直,有谋略。武帝元狩六年(前117),被交趾剌史罗宏举为都尉。不久迁任南海郡丞。后擢日南太守。从政期间,除弊兴利,厚生惠民,“民夷怀之”。卒后葬于马鞍山后。

  • 驻藏大臣

    清朝派驻西藏地方最高行政官员。全称“钦差驻藏办事大臣”或“钦命总理西藏事务大臣”亦称“西藏办事大臣”,藏语借用满语称“安办”意为“钦差”。康熙四十八年(1709),首派侍郎赫寿入藏协助拉藏汗办理西藏地

  • 段素廉

    ?—1022宋代云南大理国第七世国王。白族。大理人。※段素英子。宋真宗大中祥符二年(1009),父卒,继王位。翌年,改元明启。七年(1014),派兵进攻交州(在今越南境),兵败。《滇云历年传》云: “

  • 蛮甲胄

    亦称“蛮甲”。古代南方少数民族用各种皮革制作的护身衣。据《蛮书》载,唐时南诏军士多用犀牛皮制作甲胄。《岭外代答》言宋代瑶人以熊皮为甲胄。《桂海虞衡志》还说,诸蛮中以大理国的象皮甲胄最佳,装饰精美,坚厚

  • 乌塔里卫

    见“兀答里卫”(111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