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哇阿路
青海玉树第一代囊谦王。藏族。宋淳熙二年(1175),与康区巴绒噶举派僧人勒巴尕布投南宋,往四川黎州(今汉源),请官府颁发管领土地及建佛教寺院的文册,久之,遂为囊谦部落土官。他返回囊谦后,在今香达镇建巴绒噶举派寺院,名根蚌寺,为玉树地区最早之寺院,后被康区白利土司焚毁。
青海玉树第一代囊谦王。藏族。宋淳熙二年(1175),与康区巴绒噶举派僧人勒巴尕布投南宋,往四川黎州(今汉源),请官府颁发管领土地及建佛教寺院的文册,久之,遂为囊谦部落土官。他返回囊谦后,在今香达镇建巴绒噶举派寺院,名根蚌寺,为玉树地区最早之寺院,后被康区白利土司焚毁。
明代今云南祥云一带民族地区一种水利工程。此地素称干旱,人们挖了许多地下蓄水池,俗称鱼鳞坑,以积雨水,用渠道联结起来,故称。平时不易蒸发,以备旱时灌溉田地。
民国时期官办组织。其前身为民间团体“中国回民抗日救国协会”,由著名伊斯兰经师王静斋、时子周等发起,于1937年在河南郑州成立,号召穆斯林群众奋起抗击日寇。1938年春,郑州失守迁武汉。因国民党官员唐柯
中国共产党在湘鄂西土家族苗族聚居区建立的革命根据地。1928年,在湖南农民运动影响下,桑植成立农民协会后在泸溪等地亦相继建立。党中央派贺龙、周逸群等湘鄂川黔四省边界地区开展革命工作,展开游击活动。19
即“消奴部”(1933页)。
明代蒙古右翼土默特部领主。汉籍又作铁拜台吉、黑台吉,蒙文史籍称土伯特台吉。孛儿只斤氏。※俺答汗第三子,莫伦哈屯生。青年时夭亡,其母欲以100童子、100驼崽为之殉葬,引起各阶层民众激烈反抗而中止。卒后
黄帽派喇嘛寺。藏名“吉金铃”。蒙古名“博达夏格松”,意谓“圣仁仁慈之庙”。位于今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昭苏县城西北。相传始创于13世纪初。后经六次迁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9,一说为1886—1890)始
见“仡僚”(571页),“仡佬族”(572页)。
西域古国名。一译哒、挹阗。初名滑国。原为游牧部族。一般认为是与大月氏混血的匈奴人。或认为是车师别种。东罗马史家则称之为白匈奴。初分布于阿尔泰山以南至天山东部地区。东汉永建元年(126)
①见“耶律的琭”(1315页)。 ②见“萧惟信”(1999页)。
东晋南北朝时期北方部落名。又作叱吕引、叱吕勤,简译作俟吕或叱吕,误作侯吕或候吕。源于东胡鲜卑,首领称“大人”。其一支5000余户在拓跋什翼犍时(338—376年在位)由首领渴侯率领投鲜卑拓跋氏,世代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