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瓦哈甫地

瓦哈甫地

旧时伊斯兰教宗教关系掩盖下的一种封建土地制度。又称“瓦甫地”。解放前主要流行于新疆南部维吾尔族农村。是察合台汗***黑鲁帖木儿统治时期(1347或1348—1363)任意将土地赐予伊禅派麻札(墓地)、哈尼卡等宗教设施而逐渐形成。最初存在于库车,后蔓延至轮台、阿克苏、叶尔羌(今莎车)、喀什噶尔(今喀什)和吐鲁番等地。在叶尔羌汗国中期,因密传军事情报功、整个喀什噶尔地区曾一度被划归伊斯哈克·瓦里所有。17世纪时,白山派和卓阿帕克取得政权后,又以亚格杜为中心,将喀什噶尔东北部大片土地变成阿帕克家族的瓦哈甫地。阿帕克死后,则成为“阿帕克霍加麻札”瓦哈甫地。也有为信仰伊斯兰教的维吾尔族人民为“赎罪”而“献给”寺院或公益事业的土地,或名义上属公益事业而实为地主阶级和宗教封建主霸占的土地。据调查,其名目极多,可分为24类: (一)米其提(一般清真寺)瓦哈甫地(以下略“瓦哈甫”三字)、(二)纳克希旺(伊禅派清真寺)地、(三)宗教学校地、(四)麻札地、(五)库勒克地(桥瓦地,供修补桥梁)、(六)库勒(涝坝地,供修挖饮水池)、(七)栏杆(腰站地,供在戈壁上修建房屋备行人歇息)、(八)塔格(开山地,供整修山道)、(九)尧尔(修路地)、(十)艾的格里克(义坟地,供埋葬尸体)、(十一)日苏鲁拉(献给穆罕默德地)、(十二)其拉克(灯盏地,供麻札及清真寺点灯)、(十三)库力安(古兰经地,供购《古兰经》专款)、(十四)卡藏(锅瓦地)、(十五)乃纳甫手提(舍饭地,供施舍)、(十六)阿吾拉提(后代地)、(十七)木特拉克(祖先地)、(十八)依斯克拉提(被盗卖的地)、(十九)依斯克拉提庙留克(被盗卖地地上之树木房屋和永佃权的地)、(二十)有永佃权的地、(二十一)农民开荒地、(二十二)底亚克(捐献十分之一收入的地)、(二十三)阿吾拉提库勒克(后代桥瓦地)、(二十四)献给某位阿訇的地。在瓦哈甫地中,地权性质复杂,大都实施农奴制剥削,严重阻碍农业生产力发展。解放后,被革除。

猜你喜欢

  • 罕幵

    故枹罕侯邑。汉置,属天水郡。因迁罕幵之羌居此而得名。东汉废。晋太康四年至永嘉末(283—313),慕容吐谷浑自燕历阴山(今内蒙古自治区中部)西驰,创居于此。故治所在今甘肃省天水县南。

  • 营盘田

    16世纪中叶郑成功在台湾推行的一种寓兵于农的土地经营方式。1662年,郑成功率大军入台驱逐荷兰侵略者,因来台人口骤增,粮食匮缺,命部队分赴各驻地屯垦,自耕自给,故名。士兵们农忙时垦种,利用农隙之时,训

  • 清朝续文献通考

    亦名《皇朝续文献通考》。书名。清末刘锦藻撰。400卷。1921年成书。所记上起乾隆五十一年(1786),下讫宣统三年(1911)。共分30考,其中26考同于《续文献通考》和《清朝文献通考》,余为根据清

  • 噶布什贤超哈

    即“前锋兵”(1743页)。

  • 得胜口站

    元代驿站名。为大都(今北京)至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岸)西路(又称纳钵西路)驿道上的驿站之一。北距野狐岭站30余里,旁为荨麻林,今称洗马林。拉施特著《史集》称荨麻林居民为中亚撒麻耳干人,马可波

  • 神羊

    旧时青海土族、藏族等地流行的牧业生产风俗。系指生肖与主人生肖相合的羊。通常从羯羊中选取,于羊颈背上系五色布条作标志。民间认为“神羊合相,羊群兴旺,毛长肉肥,产仔成双。”对神羊,既不能宰,也不能卖,任其

  • 明记

    见“耶律贤”(1302页)。

  • 和都

    见“忽秃”(1485页)。

  • 龙汉瑭

    宋代南宁州领主。南宁州人。西南少数民族大姓豪富※龙彦韬之子。开宝四年(971),嗣父职,为南宁州刺史,兼蕃落使。八年(975),所属39部顺化王子若发等377人入朝贡马、丹砂等。后世领其地。

  • 乞卜察克部

    参见“希布察克部”(110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