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海山

海山

①(1281—1311)元朝第三代皇帝。蒙古孛儿只斤氏。世祖※忽必烈曾孙,※答剌麻八剌长子。蒙古语尊称曲律皇帝。成宗大德三年(1299),以宁远王阔阔出总兵北边,怠于备御,受命代之。四年,破叛王海都军于阔别列。翌年,大败海都、笃哇军于迭怯里古、合剌合塔等地,海都兵败走死。七年,迫笃哇遣使归降。八年,封怀宁王,食邑瑞州6.5万户。十年,进军也儿的失河(今额尔齐斯河),逐海都子察八儿亡走笃哇处。十一年(1307),成宗死,弟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右丞相哈剌哈孙支持下,先期发难,挫败卜鲁罕皇后辅立安西王阿难答之谋,拥其为帝,遂拥兵南还,即位于上都(今内蒙古正蓝旗东闪电河北)。封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为皇太子,相约兄终弟及。至大元年(1308),招抚笃哇子款彻,败海都子察八儿,后迫其归降,漠北乱平。二年,立尚书省,行至大银钞。在位期间,命翰林国史院纂修顺宗、成宗实录及皇后、功臣列传,译孝经、佛经为蒙古语。但因耽于酒色,滥授官爵,殊恩泛赐,调军民大造宫殿、佛寺、私第,致使铨选钱粮之法尽坏,廪藏空竭,“国之粮储,岁费浸广,而所入不足”(《元史》卷23),预卖盐引,用及钞本,使世祖时代成法遭破坏。追谥仁惠宣孝皇帝,庙号武宗。 ②(1857—1917)民国时期蒙古王公。蒙古名松彦可汗,字瀛洲,内蒙古喀喇沁右旗(今宁城县)人。蒙古族。自幼聪敏,习学蒙文、满文10余年。光绪(1875—1908)年间,任平泉办事处职员,后为负责人,交结颇广。后任喀喇沁右旗管旗梅林章京。光绪十七年(1891),向清政府密告金丹道起义,清军获起义小头目,令其押送至平泉,因看守失慎,被押者中途逃逸,遭控告,为避祸,逃至哈尔滨,匿居俄国领事处,习俄文4年。三十三年(1907),又赴外蒙古库伦,被驻库伦大臣延祉捕获,查无他故获宥。1911年,在沙俄策动下参与哲布尊丹巴“独立”,任内部司官,出使俄国,拜见沙皇。1912年奉命往科布多(今蒙古吉尔格朗图)与清军作战。1915年返回哈尔滨,后到北京,受袁世凯接见,封贝子爵,后在京以蒙文翻译《蒙汉合璧五方元音》一书。不久病死。

猜你喜欢

  • 回民

    对回族人的称谓。参见回回(779页)、“回族”(779页)。

  • 稚鲁

    契丹语音译,“拜舞”之意。宋人余靖在庆历三年至五年(1043—1045)先后3次使契丹,益晓契丹语,曾在辽兴宗设的筵席上,作汉语与契丹语交杂的《北语诗》,内有“微臣稚鲁祝若统”句,自注:“稚鲁,拜舞也

  • 凯霖

    约1255—?元朝官员。祖籍西域,阿鲁浑氏。汉姓简,字和叔。成吉思汗西征时祖父哈只哈心归附,东迁和林(今蒙古国哈尔和林)。父阿散,仕元,任大名路税课提领,遂居大名(今河北大名)。幼读儒书。仁宗皇庆元年

  • 秦难见闻记

    书名。清同治年间(1862—1874)东阿居士撰。日记体裁。此书系据作者在西安的亲身见闻,对同治元年(1862)二月二十八日至二年(1863)十二月二十八日陕西回民起义、太平军进军陕西以及回民起义军沉

  • 移剌按答

    金初大臣。契丹族。辽末降金将领移剌留斡子。初授左奉宸。熙宗初年,充护卫、任安州刺史,累官东京副留守、尚书兵部侍郎。受命徙西北、西南两路原设堡戍迫近内地者于极边安置,与泰州、临潢边堡相接。世宗大定六年(

  • 阿犲

    见“阿才”(1190页)。

  • 旺舒克

    ?—1723清代蒙古王公。喀尔喀赛音诺颜部人。博尔济吉特氏。※达延汗巴图蒙克后裔,札萨克亲王※善巴从子。康熙三十年(1691),赴多伦诺尔(今内蒙古多伦县北上都河西南岸)会盟,封札萨克辅国公。三十五年

  • 后召庙石窟

    见“真寂寺”(1819页)。

  • 树阿罗

    一译勺哇绕。土族语音译,意为“常家户族”。因当时地以常姓为正支而得名。汉语即“土户家”,参见“土族”(63页)。

  • 丸都城

    古地名。或称新国、中都城。高句骊国第三个都城。故址通说为今吉林省集安县城西侧山城子;在县城西北90华里处之板石岭发现《毋丘俭纪功碑》,故一说板石岭即丸都山,关马墙山城为其故址。高句骊山上王延优二年(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