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泰雅人

泰雅人

居于台湾山地的高山族一支。人口有62439人(1975年)。18世纪中叶以前,主要居住在浊水溪一带,后逐渐向东迁移,分布甚广,从台中县的埔里至东部花莲港以北的广大山区,沿浊水、北港、大甲、大安、后垅、大嵙崁、大浊水、达奇里、木瓜等诸溪流域居住。以社为聚落单位,大多以一个村落为一社,也有数个村落组成一社的,每社均设置首领统辖。每社均有自己的地域,过去凡是居于社内的民众均有使用该社公有土地的权利,渔场则归同流域的诸社共有,一社或数社往往以邻近的自然山林为共同猎场。社内或社群之间有祭团和猎团等组织。祭团又分村社内血缘亲属祭团、村社祭团和社会群祭团,同一祭团的人共同举行祖祭祀或播种祭和收获祭。猎团最小单位为村落,大猎团则包括若干村社,同一猎团的人有参加该团共同狩猎的权利。猎团首领在战争时往往充当军事首领。以前还流行黥面,男子刺额部与颈部,女子则刺额部与两颊。

猜你喜欢

  • 镇夷关

    参见“镇南关”(2511页)。

  • 格崩

    僜语音译。西藏察隅地区僜人佩戴的一种头饰。早年为天然竹条简单加工而成的环状器,罩在前额,起到方便劳动和保护皮肤的作用。随着纺织业的出现和金属的传入,男子格崩改用布料,即将长条状的布盘在头上,老年尚黑色

  • 师州

    唐代纳抚※契丹所置州名。唐太宗贞观三年(629)置,领契丹室韦部落(一说为契丹中的※室韦部,一说为契丹与室韦共同组成的部落)。初侨治营州(今辽宁朝阳)东北阳师镇,故命之为师州。隶营州都督府。为唐建契丹

  • 番目

    清代文献对西藏地方僧俗文武官员的统称。 《卫藏通志》有“番目”篇。乾隆五十七年(1792)规定藏内管兵武职官员设代本、如本、甲本、定本及边界营官,按级逐层管束丁兵。噶厦政府文职官员为噶伦、商上仔琫、商

  • 赫斤

    见“赫哲族”(2422页)。

  • 噶玛曲吉旺秋

    1584—1635藏传佛教噶玛噶举派红帽系六世活佛。藏族。与云南丽江纳西族土司木土增结缘,留居丽江传法,协助木土司刻印藏文大藏经。木土司根据蔡巴《甘珠尔》经底本主持刻印,特邀其编纂和校订,明万历三十六

  • 郁于

    ?—723唐代契丹部落联盟首领。又作李郁于、郁干、李郁干。出自大贺氏族。前首领※娑固(李娑固)从父弟。开元八年(720)契丹内讧,堂兄娑固为军事首领、静析军副使可突于(一作可突干)所杀,即被可突于推为

  • 保活里

    女真语音译,《金史·国语解》谓“侏儒”之意。女真之初,民风纯朴,有以此命名者,如始祖函普之弟即名保话里,可能以身材矮小,故名。

  • 嘎木

    门巴族民间的一种木制大长柜。采用硬质木板制作,一般长170厘米、宽60厘米、高100厘米。四周及底部均由榫孔衔接,其盖为活动的板块,内用竖板间隔2—3格。门隅北部地区每个居室都陈设若干个,供存放粮食、

  • 屈真川

    见“贺真城”(177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