沧源崖画
佤语称“让电姆”。云南沧源曼坎、丁莱等地发现的崖壁绘画群。迄今共发现有10个崖壁点,主要散布在拱弄山、班考大山和糯良山之间,绘于山脉的天然石灰崖切面,内容非常丰富,大多为人物和动物图象,人物中有各种头饰、耳饰、膊饰,有持弓、持矛、挥刀、执盾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干栏式住房建筑及狩猎、畜养、舂米、跳舞、械斗、祭祀等活动场面,多姿多态,形象生动,并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关专家分析,崖画主要在佤族聚居地区,可能与佤族先民的早期社会生活有关。
佤语称“让电姆”。云南沧源曼坎、丁莱等地发现的崖壁绘画群。迄今共发现有10个崖壁点,主要散布在拱弄山、班考大山和糯良山之间,绘于山脉的天然石灰崖切面,内容非常丰富,大多为人物和动物图象,人物中有各种头饰、耳饰、膊饰,有持弓、持矛、挥刀、执盾等等,此外还有各种干栏式住房建筑及狩猎、畜养、舂米、跳舞、械斗、祭祀等活动场面,多姿多态,形象生动,并富有浓厚的民族特色,有关专家分析,崖画主要在佤族聚居地区,可能与佤族先民的早期社会生活有关。
书名。清高土奇撰。2卷。康熙二十一年(1682)作者以少詹事的身份,随康熙帝玄烨第二次东巡,记述了从北京至吉林80日行程中的见闻及各地风俗,是研究东北边疆及满族风俗的重要史料。有《辽海丛书》、《小方壶
见“辽庆陵”(659页)。
见“刘承钧”(864页)。
见“叶赫部”(539页)。
明代东蒙古右翼部落。亦译作哈喇真、哈刺慎、阿刺嗔、哈刺庆、喀喇沁等。始见于拉施特《史集》,称“合刺赤”。源于中亚草原的游牧部落乌古思人,约形成于7世纪。后迁至阿姆河以南,成为强大部落。到蒙元时期,称“
?—1860清朝将领。满洲正蓝旗人。字紫来。道光十六年(1836),任协领。二十四年(1844),迁福州副都统。咸丰四年(1854),任西宁办事大臣。六年,升福州将军,九年(1859),调成都将军。著
参见“署飒可汗”(2359页)。
?—436南北朝时期吐谷浑王。又作慕瞆、莫溃。姓吐谷浑氏。※乌纥堤子,※阿才同母异父从弟。宋元嘉三年(426,或作元年)阿才卒,继立为王。广招西秦、北凉流亡民户及甘、青一带氐、羌诸部。南通刘宋、北交北
清朝官吏、文史家。字亨文。号哲初,又号蓼初。福建晋江(今属泉州市)人。回族。万历十六年(1588),由德化(今江西九江)中举。二十年(1592)登进士。历宝庆(治在湖南邵阳市)、杭州二府推宫,办事精详
参见“墨竹工卡”(2509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