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永北起义

永北起义

①清代云南傈僳族农民抗清斗争。道光元年(1821)正月初,云南永北直隶厅(治今永胜)公母寨傈僳族农民,为反抗境内白族高氏等封建土司的不断抽租夺佃、苛派及汉族地主、商人的大量兼并土地和高利贷剥削,以唐贵、傅添贵为首举行武装起义。义军攻击各寨地主及土司住地,将所获土地及财物分给当地傈僳、汉、彝、回等族群众。各族纷起响应,拥众万余人,攻占永北、大姚等地,并建立农民政权,公推唐贵为“地王”。由于云南、贵州、四川三省官军分路镇压,加之义军内部发生分裂,同年三月,大姚义军失败。不久,唐贵及傅添贵亦相继牺牲。九月,起义失败。事后,清廷鉴于民愤甚大,被迫在政治、经济上采取若干缓和措施,赎回傈僳等族佃耕的土地,减轻一些土司的苛派勒索,并惩治一批贪暴官吏。 ②清末永北傈僳族抗清斗争。光绪二十年(1894)二月,由于永北直隶厅同知姜瑞鸿及土知州高履坤(白族)暴虐无度,鱼洞坡傈僳族群众在丁洪贵、谷老四、阿路子领导下,再次掀起反清反土司斗争。永北、盐源、会理等地傈僳、彝、苗、回、普米、纳西等族农民纷纷加入义军,旬日之间,聚众数千,杀死土知州高履坤全家,焚毁土司衙署。不久,遭云贵总督王文绍军镇压,丁洪贵、谷老四先后牺牲。阿路子在东山九地扩大队伍继续与官军战斗,清廷加派重兵“会剿”。五月中旬,阿路子被俘牺牲,起义失败。事后,同知“姜瑞鸿以贪婪无厌,激变边民,贻害地方”罪被革职。高履坤全家被起义军所杀,“后继无人”,高氏家族在当地的封建世袭统治自此也告崩溃。

猜你喜欢

  • 特格

    通古斯语音译,意为“住在原地不动”或“在河边住下的人”。旧时鄂伦春人与从事狩猎的鄂温克人对对方的一种称呼,皆不用作自称。鄂伦春人均自称鄂伦春,而称居住额尔古纳河旁使用驯鹿的鄂温克人为特格;使用驯鹿的鄂

  • 清开国方略

    书名。编年体史书。原名《皇清开国方略》或《开国方略》。乾隆三十八年(1773)阿桂(1717—1797,满洲正白旗人)等奉敕撰。五十一年成书。32卷。记述清朝入关以前开国史实。“发祥世纪”不入卷,列卷

  • 协新

    藏语音译,意“分成租土地”。西藏封建农奴制社会以劳役地租为主要形式的情况下出现的一种实物地租形式。出租者有农奴主,也有被农奴主分予份地的※差巴。租期不定,一部分立有租佃契约,一部分仅在农奴主掌管的《土

  • 血族复仇

    亦称血亲复仇。指氏族、部落成员受到本团体之外的人严重侮辱或杀伤,其所在团体成员誓死为其报仇的习俗。原始社会期间,人们面对严酷的自然环境,只有依靠氏族、部落保护,并仰仗集体力量才能谋取所需的生活资料。个

  • 苏丹

    见“速檀”(1840页)。

  • 德让宗

    清代西藏门隅地区所置宗之一。亦作“提郎”。相当于县。18世纪初设置。宗政府驻德让村,故名。位于西藏山南地区东南部、鲍罗里河支流章朗河(一作“比长河”)谷。※《君民世系起源明灯》载,“德让地方最早的人是

  • 倓钱

    古蛮夷赎死罪钱名。“倓”同“赕”,蛮夷语音译。秦昭襄王(公元前307—前251年在位)时,有白虎与群虎在秦、蜀、巴、汉境内伤人、遂以重金募能杀白虎者。※板楯蛮以杀白虎有功。秦与之盟曰:蛮夷杀人者得以倓

  • 车克

    ?—1671清初大臣。满洲镶黄旗人。姓瓜尔佳氏。世居苏完。佐领席尔那之子。父卒,任佐领兼前锋侍卫。后金天聪八年(1634),随清太宗征明,由大同趋怀远,克左卫城,与前锋统领图鲁什等设伏,败明总兵曹文诏

  • 主巴

    ①藏传佛教“主巴噶举”的简称。亦作竹巴、竺巴。 ②西藏墨脱县操门巴语仓洛话居民的自称。相传其先民原住※“主隅”,故名。由此东迁至白马岗定居,迄今历十代。 ③墨脱县门巴族的一种佛会名称。

  • 萧迂鲁

    辽道宗时驻边将领。字胡突堇。契丹族。五院部人。节度使萧约质子。兴宗重熙年间为牌印郎君。道宗清宁九年(1063),参与平定皇太叔耶律重元叛乱,因追击重元余党郭九有功,擢护卫太保。咸雍元年(1065),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