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新红史

新红史

书名。全称《王统幻化之钥新红史》,又称《王统幻化之钥》。班钦·索南查巴(又称泽塘巴夏孜班钦·索南查巴,1478——1574年)撰。明嘉靖十七年(1538)成书。作者曾获格西学位,1524年起先后任哲蚌寺洛塞林、甘丹寺夏孜扎仓、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等法台(住持),又曾任久穆隆、帕木、约纳、尼定及仁钦林等寺主管。德高望重,曾为三世达赖索南嘉措授戒取名。1552年卸任。其灵骨塔存哲蚌寺。一生著作有18种之多,以《班钦·索南查巴全集》传世,《新红史》系其著作之一,现仅存手抄影印本(意大利杜齐影印本及丹萨巴影印本)。全书分7个部分;印度王统、香跋拉王统、汉地历代帝王更迭史、蒙古王统、西夏王统、吐蕃王统、宋元明时期西藏各地封建割据势力。其中以藏族历史所占篇幅最多。本书史多于论,行文朴实,言简意赅。在史料上以所载宋元明西藏地方20个地方割据势力情况最为珍贵。元代西藏地方13万户的具体地理范围,亦以此书所载为较早且具体明确(此前《红史》及《青史》均未见载)。南宋少帝赵显在萨迦寺曾任总持事,也仅见于此书。有关帕主时期诸大臣情况亦均较以前诸史为详。此书编写方法对《西藏玉臣史》等后世史书有较大影响。1982年西藏人民出版社出版黄颢汉文译注本。国外有杜齐(意大利) 1971年英译本。

猜你喜欢

  • 镇国公

    爵名。清宗室中爵秩之一。沿袭古代武散官之称。在※“清宗室十四等封爵”未定之前,有“入※八分”和“不入八分”之别;之后仍加“奉恩”者概入八分。崇德元年(1636),始立此爵,时初创九等封爵,以列第五,位

  • 瓜州节度衙调处土地纠纷案

    敦煌吐蕃古藏文文献之一。原件见伯字1078号卷子。按内容此件亦可称“悉董萨部落土地纠纷诉状”。全文37行,系残卷。记载汉人部庸与贵公发生土地纠纷,因不易解决,遂将土地献给藏族官员罗热多赞,后二人由诉讨

  • 花腰

    见“罗武”(1415页)。

  • 平缅路军民总管府

    元代傣族土司。元中统(1260—1264)初内附,至元十三年(1276)置。治所在今云南陇川县附近。隶金齿宣抚司,为金齿六路之一。《元史·地理志》:“其地曰骠睒,曰罗必思庄,曰小沙摩弄,曰骠睒头”。即

  • 东室韦

    唐代室韦诸部之一。《旧唐书》称该部分布“在 越河之北”。具体所在有二说:一说在今嫩江下游西岸支流洮儿河北岸,或说在嫩江上游之西。唐以后其名不见于史,疑为契丹所并。参见“室韦”(1748页)。

  • 帖木儿不花

    ①(1286—1368)元朝宗室。又译铁木儿不花。蒙古孛儿只斤氏。※忽必烈孙,镇南王脱欢第四子。泰定二年(1325),兄脱不花卒,侄孛罗不花年幼,遂嗣为镇南王。致和元年(1328),应怀王图帖睦尔召至

  • 栏子马

    又作栏子军,或远探栏子马。契丹兵制,凡举兵,选剽悍之士为栏子军(马)。视出军多寡,少则数十,多则上万。主要任务为侦候敌人动静。居先锋军前20余里,全副衣甲,每行10里或5里稍驻,下马侧听有无人马之声,

  • 盖脸

    又称作面具。契丹民族贵族的一种葬具。用薄铜(或银)板按脸型打制而成,有的鎏金。入葬时,盖于死者面部,为防滑脱,两旁用铜丝套于死者耳部。据《虏廷事实》载:“北人丧葬之礼,盖各不同,”“惟契丹一种特有异焉

  • 月华

    刊物名。解放前中国伊斯兰教期刊之一。1929年由马福祥、唐柯三、马松亭等人创办于北平(今北京)。主编赵振武等。社址在东四清真寺院内的成达师范学校。先为六日刊,后改为旬刊。内容有史乘、文艺、回民教育、国

  • 阿悉吉

    见“阿悉结”(121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