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抛绣球

抛绣球

壮、布依等族青年男女间的文娱与社交活动。亦称“丢糠包”,古称“飞”。每年农历春节、三月三、歌圩或“浪沼”期间举行。绣球由姑娘们用彩绸或花布缝制,呈圆形、椭圆形或方形、菱形;内塞米糠、沙子或豆粒、棉花籽等物;球的上端系一条彩带,便于投掷,下端装饰一束五彩缤纷的丝坠。有三种活动方式:(1)男女分别站一排,往来抛接,动作优美,接住球者为胜,球落地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2)在场地上竖立一根约3丈高的木竿,竿顶端安置一圆圈,男女各队分别将绣球掷向圈内,投中者为胜,不中者为输,输者被罚唱歌;(3)在歌圩上,姑娘们有意将绣球抛给意中人,如得球者也有意,就将绣球留下,另以布帕或其它礼品回赠;若不同意,则婉言谢绝,并将绣球还给对方,或暂时留下,再通过中间人还给对方。此俗历史悠久,南宋朱辅《溪蛮丛笑》载:“土俗岁节数日,野外男女分为两朋,各以五色彩囊(即绣球)、豆粟,往来抛接,名曰‘飞’”。

猜你喜欢

  • 毫泥

    参见“惰塔”(2273页)。

  • 宇妥

    ①藏语音译。西藏贵族家族之一。始于十世达赖喇嘛之父罗布桑年扎被封为一等台吉时。清道光四年(1824),其子格桑彭措袭爵,同年,获得原属布塘家族的宇妥庄园,宅第位于拉萨宇妥桥附近。后家族成员多有任僧俗官

  • 旧土尔扈特部南路汗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一称珠勒都斯土尔扈特卓里克图汗旗。乾隆三十六年(1771)置。土尔扈特汗渥巴锡裔。初驻牧斋尔(今新疆托里及裕民县一带)。三十八年(1773),徙驻珠勒都斯(今焉耆西北)。佐领50。

  • 乌古论粘没曷

    金大臣。女真族。乌古论氏。上京(治今黑龙江阿城县白城)胡剌温屯人,后移屯河间,广威将军欢覩子,完颜宗辅婿。初为护卫。天德二年(1150),袭谋克。从海陵王攻宋,为押军猛安。正隆六年(1161),世宗完

  • 达麻里

    见“达密里部”(734页)。

  • 成化钟

    明代彝族文物。成化二十一年(1485),由贵州水西宣慰使安贵荣主持铸造。钟周围刻有彝、汉铭文上下各四幅,记载安贵荣夫妇塑佛像、铸钟以及安放于永兴寺的经过。钟上所刻彝文文字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彝文。现存贵

  • 火寻

    见“花剌子模”(999页)。

  • 玛丽玛沙文

    云南维西县拉普乡纳西族流行的一种“字”。该地纳西族自称“玛丽玛沙”(即“木里么些”),故名。传说他们是从“妹里拉塔”(木里左所)迁来,至今有八九代,所操语言属纳西东部方言。他们在东巴象形文字中采用了1

  • 金睿宗

    见“完颜宗辅”(1157页)。

  • 彭正

    明代湖广南渭州土官。字天元。土家族。南渭州(今湖南永顺县西南)土知州彭世忠子。袭土知州职。万历二十七年(1599),奉调从征播州(治今贵州遵义市)。泰昌元年(1620),偕妻蓬氏率土兵勤王辽东,10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