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古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的头人之一。详见“家支头人”(1947页)。
凉山彝族奴隶社会诺伙家支的头人之一。详见“家支头人”(1947页)。
我国羌族使用的语言,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羌语支。分布在四川省阿坝藏族羌族自治州茂县、理县、松潘县、汶川县及绵阳地区北川县。阿坝州黑水县的部分藏族也使用羌语。使用人口约13万左右。羌语分南北两大方言,每个
兽毛皮褥子。鄂伦春语音译。流行于今内蒙古、黑龙江省鄂伦春族地区。黑龙江省逊克和爱辉县地区,则分别另称“奥沙师克吐恩”或“滑黑师克吐恩”。一般用狍、鹿、犴腿皮制作,因其不易掉毛。用狍腿皮作,一条需用80
?—1664明末清初土族官员。青海民和(一说西宁)人。东府第八世土司李化龙之侄。明末任副总兵。崇祯十六年(1643)冬,李自成起义军贺锦部攻占甘凉及土司衙门东山城(今青海民和),只身逃西宁。次年春,义
见“辉特南旗”(2201页)。
畲族称谓之一。又称“菁寮”、“菁寮”。明清时期,居住在福建、浙江等地的畲民,普遍种制蓝靛(青靛),质地优良,被当地汉人称为“菁民”。明代迁入闽东种菁的畲民称“菁客”,进入浙南的畲民,因搭寮垦荒种菁,被
参见“砍戛”(1614页)。
?—307鲜卑拓跋部首领。※拓跋力微少子。晋惠帝元康四年(294)即位后,将国人分为三部,自居上谷(今河北怀来县)北,濡源(今河北东北部滦河上源)之西,为东部;兄拓跋沙漠汗子拓跋猗㐌居代
?—1589明代畲族起义首领。畲族。福建兴化(今莆田)人。万历十七年(1589)因不堪忍受地主官吏压榨,与柯守岳等人,以“游天王定江山定万民”为号召,“饰以鬼面,长髯大耳”,竖黄旗发动福建兴化、仙游等
即西州回鹘。因其首府在西州,后称和州而得名。参见“西州回鹘”(703页)。
见“玉木忽儿”(476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