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边城
古城名。位于今新疆昌吉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周3里5分,高1.5丈。有4门:东文同、西武安、南谐迩、北燮遐。乌鲁木齐州同驻扎。三十八年(1773),改为宁边州治。四十二年(1777),于其地置昌吉县,知县、训导、典史、乌鲁木齐提标左营游击等官驻扎。有驻防兵600。同治三年(1864),以战乱,城垣雉堞坍塌。光绪十五年(1889),署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和主持修葺,使复旧貌。居民多为汉族和回族。少数为维吾尔族。
古城名。位于今新疆昌吉县。乾隆二十七年(1762)建。城周3里5分,高1.5丈。有4门:东文同、西武安、南谐迩、北燮遐。乌鲁木齐州同驻扎。三十八年(1773),改为宁边州治。四十二年(1777),于其地置昌吉县,知县、训导、典史、乌鲁木齐提标左营游击等官驻扎。有驻防兵600。同治三年(1864),以战乱,城垣雉堞坍塌。光绪十五年(1889),署驻防抚标、左营游击朱正和主持修葺,使复旧貌。居民多为汉族和回族。少数为维吾尔族。
?—1866清中叶官员。满洲正红旗人。姓哈达瓜尔佳氏,字楚湘、述园、知园。由兵部笔帖式历官淮安府知府,升淮阳兵备道兼理河务。道光二十三年(1843),因病回旗。著有《正红旗满洲哈达瓜尔佳氏家谱》和《知
见“公中佐领”(325页)。
金代女真族姓氏之一。亦作温迪痕、温迪掀、温的罕、温特罕,《高丽史》作晕底宪。来源于部名。原散居统门水(今图们江)、胡论水(今拉林河支流活龙河)、移里闵河(今吉林省境饮马河)等地。金朝建立后,很多迁出故
明、清四川麽人(今纳西族)土司名。清康熙四十九年(1710),土官八玺帅众归附,清准其请,承袭原土千户职。颁给印信、号纸,后隶盐源县(治今四川盐源县东北卫城)会盐营。住牧盐源县右所。嘉
见“回离保”(781页)。
元朝大臣。哈刺鲁氏。奥鲁总管※铁迈赤孙,兵马尚书※虎都铁木禄侄。初隶土土哈部下,充哈刺赤。至元二十四年(1287),从世祖平定诸王乃颜之乱。二十六年,充博儿赤(司膳)。成宗大德四年(1300),任中书
见“浪峨”(1943页)。
见“拜唐阿”(1664页)。
清代衙署名。清制:满洲八旗各选善射者15名组成一个御用的特技组织,称“十五善射”。旧例,多从王公贵族、文武大臣、侍卫官员中挑选,兵丁难于入选。乾隆三十九年(1774),改从八旗兵丁、※拜唐阿、※闲散宗
?—367十六国时期前燕王子、重臣。字玄恭。昌黎棘城(今辽宁义县西北)人。鲜卑慕容氏。国君慕容皝第四子。雄毅有谋略,受重用,屡从父征讨,临机有奇策,奉命镇辽东,有惠政。晋成帝咸康四年(338),领兵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