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噶举派

噶举派

藏传佛教教派之一。藏语音译,又作迦举派,意为“口传派”。该派源自印度佛学家谛洛巴大师及尊者阿底峡之教授。11世纪,玛尔巴创立。其曾从阿底峡学法,并在印度亲身闻法于谛洛巴,因其能“领亲语教授之源”,“噶举”之名即源于此。该派特点是:所传密法全靠师长口传心授,即特别重视师徒口耳相传的密诀。集密、四坐、六法分身及迁识“四大教授”为此派之特色,喜金刚及六法拙火定等法门也为该派之重点教授内容。其传承人依次是:玛尔巴——米拉日巴——达波拉杰。该派支系众多,有※香巴噶举和※达波噶举两大传承。此派所传教法以大手印法(即恰甲钦波)为其独帜,并融合噶当及噶举两派教法。以宋宣和三年(1121)所建岗波寺为本派根本道场。该派之代表作是达波拉杰的《解脱道庄严论》。达波拉杰有4大弟子,后又分为4支派,其中帕竹派又分4个小支派,即所谓噶举派的“四大八小”,“四大”指:噶玛噶举、蔡巴噶举、拔绒噶举、帕竹噶举。“八小”指:止贡巴、达垄巴、雅桑巴、主巴、绰浦巴、修赛巴、叶巴、玛仓巴(后五者均已逐渐消弱)。在格鲁派(黄教)得势之前,噶举派以其众多的联合势力与各派抗衡。噶举的一些支派还成为政教合一的地方势力,元代受封为万户府。其间帕木竹巴派还建立了以山南乃东为中心的帕竹地方政权,取萨迦派而代之,令行全藏,明朝册封的大宝法王、阐化王等即出自噶举派。

猜你喜欢

  • 清通志

    即“清朝通志”(2112页)。

  • 类利

    ?—18高句骊国第二世王。一作儒留、孺留、如栗、闾达。※朱蒙子。生于朱蒙离夫余后。朱蒙建国第19年(前19年)四月,与母礼乐逃离夫余至朱蒙处,被立为太子。是年九月,父死,继王位。在位时,以夫余强大,仍

  • 八旗义学

    童学名。清前期为普及一般旗人子弟教育,于八旗官学之外所增办的学堂。原为照顾无力延师及龄学童得以入学而设。康熙三十年(1691),以佐领为单位各创立一学,以称义学。雍正二年(1724),以八旗左右两翼各

  • 南木哥

    土族汪土司始祖。本为蒙古族,其后世逐渐融合于土族中,遂以汪为姓。明洪武四年(1371),率壮丁归附明朝,以功授指挥佥事,调宁波副千户守御。曾辖有“土舍”、“土民”百余户、男女500余人。附汪土司世系(

  • 拓跋毛

    鲜卑拓跋部有史可稽之最早酋长。率众驻牧于大兴安岭北段嘎仙洞一带。史称其“聪明武略,远近所推,统国三十六,大姓九十九”,周围部落,莫不率服。道武帝天兴(398—404)初,追谥成皇帝。

  • 后晋高祖皇后李氏

    ?—950即后晋李太后。五代后唐明宗李嗣源第三女。父为代州刺史时,嫁石敬瑭为妻。天祐十五年(918),生子重信。天成三年(928),封永宁公主,长兴四年(933),进封魏国公主。清泰二年(935)。改

  • 土尔扈特西旗

    清代外札萨克旗之一。俗称托尔和扎萨克旗。雍正元年(1723),土尔扈特部诺尔布附罗卜藏丹津叛,旋悔罪归清,获宥。三年(1725),授札萨克一等台吉,建旗。下设四佐领。归西宁办事大臣管辖。乾隆四十七年(

  • 喀喇汗朝钱币

    古货币名。本世纪以来新疆喀什、莎车,阿图什等地出土的喀喇汗朝钱币。数量较大,仅1980年阿图什县牙什干一处即发现窟藏130公斤,约17000—18000枚。钱币铜质,圆形无孔,打压铸造,直径2至3厘米

  • 月赤察儿

    1249—1311元朝大臣。又译月赤彻儿、月失察儿、月赤察而。蒙古许兀慎氏。成吉思汗“四杰”之一※博尔忽曾孙,失烈门子。16岁入怯薛(护卫军),任博尔赤,司御膳。至元十七年(1280),任怯薛长之一。

  • 囊俏

    布依语音译。亦译“样梭”、“浪俏”、“朗绍”、“朗冒”。汉语称“赶表”。布依族青年男女谈爱找对象之习俗。流行于贵州。多于节日、街日举行。地点在田野、山坡间。开始时一般为集体进行,一群男青年对一群女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