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喀什噶尔

喀什噶尔

①西域地名。《汉书》、《后汉书》、《魏略》、《三国志》、尼雅出土晋代木简、《魏书》、《隋书》、《新、旧唐书》、《新五代史》、《宋史》等都称其地为疏勒。《洛阳伽蓝记》、《高僧传》、《续高僧传》作沙勒。《大唐西域记》作佉沙,并云:正音为“室利讫栗多底”。《往五天竺国传》谓其自称伽师祗离国。《慧琳音义》作迦师佶黎。《元史·西北地附录》作可失哈耳,同书又作合失合儿、可失合儿、可失哈儿、乞失哈里、可失哈里。《元朝秘史》作乞思合儿。《明史·西域传》作哈实哈儿。《西域行程记》作哈失哈。《四夷馆考》作哈失哈尔。《天下郡国利病书》作哈失哈力。《嘉庆重修大清一统志》等作喀什噶尔。《西域同文志》:维吾尔语“喀什”谓“各色”,“噶尔”谓“砖房”,其地富庶,多砖房,故名。现在维吾尔族仍用此地名,即今新疆喀什市。疏勒国前汉时有18000余人,后汉时达21000多户。三国时,桢中、莎车、竭石、渠沙、西夜、依耐、满犁、亿若、榆令、捐毒、休脩、琴国等12国并属疏勒。晋朝封其王为晋守侍中大都尉奉晋大侯亲晋疏勒王。南北朝时,国内有大城12,小城数十,遣使向北魏朝贡。魏遣散骑侍郎董琬等至其国招抚,厚加赏赐。唐朝在此设疏勒都督府、疏勒镇,为安西四镇之一。公元893年以后,喀什噶尔成为喀喇汗朝两都城之一,是该王朝东部文化和伊斯兰教中心。清朝设喀什噶尔参赞大臣,总理各回城事务。乾隆二十七年(1762),清朝在回城西北2里处筑汉城(徕宁城),驻参赞大臣等官。光绪九年(1883),改设疏勒直隶州,二十九年(1903)升府,1913年降为县。解放后在此设喀什市,为新疆南部第一大城。 ②书名。俄国库罗帕特金著。1879年圣彼得堡出版。该书是据作者1876年奉命到南疆从事阴谋活动的一份总结报告修改而成。所记大都是作者本人的经历和见闻。书中对阿古柏的生平、阿古柏反动政权在南疆的残酷统治、沙皇俄国与阿古柏的相互勾结以及喀什噶尔地区的政治、经济、文化、民情风俗等,都有较具体的反映。书末附有俄国使团在南疆地区经行路线以及1876年俄国与喀什贸易往来统计资料、南疆地区舆图资料,是研究阿古柏在南疆的反动统治和沙俄企图霸占中国南疆的重要参考资料。是书已由陶文钊等汉译,1982年由商务印书馆出版。

猜你喜欢

  • 也孙帖木儿

    见“也孙铁木儿”(143页)。

  • 卡班拜

    见“卡班巴伊”(547页)。

  • 潭马

    契丹语,一地方单位名称。为※宫卫制(斡鲁朵)下一※瓦里(由※籍没奴隶组成)名。属辽穆宗※延昌宫。另外,世宗※积庆宫、景宗※彰愍宫、应天皇太后※长宁宫、承天皇太后※崇德宫皆有以是词语为名的瓦里和※抹里(

  • 解放组织

    见“民族解放社”(669页)。

  • 索瑞喇嘛

    蒙古地区佛教寺庙中的僧职名。主要职责是专任焚弃使用过的纸人或面偶之类的东西,以及办理杂务,地位比较低的喇嘛。

  • 聂孜尔

    民国时期新疆哈密王。维吾尔族。1930年袭父爵成为第九代维吾尔王,时值倡导“改土归流”,广大农民强烈要求废除王制,由政府直接管辖。因不甘心放弃王位,遂携巨金至省会迪化(今乌鲁木齐)向省主席金树仁求情,

  • 渡离江记

    游记。1篇。明董传策(字原汉,松江华亭、今属上海人)撰。是篇专记广西漓江(府江段)两岸景色及少数民族社会情况。谓:“彼中洞丁招主,往往衅状相通。今昭平建设土巡检司,亦略扼其咽吭。谓宜听诸土官报效,兵自

  • 神鼎

    后凉后主建康公吕隆年号。401—403年,凡3年。

  • 金顶回子

    清代于新疆南疆官府置设之维吾尔族小头目。有额设和虚设两种。额设准其使用铜质顶带,定员;虚设为历任大臣沽名私赏,属临时委派,无定员。嘉庆十二年(1807),经松筠奏请,诏允俟额设缺出,择其奋勉者报部补用

  • 阿拉腾鄂齐

    1882—?近代蒙古王公。内蒙古克什克腾旗人。清光绪二十四年(1898),封克什克腾旗四等台吉。1915年为左翼参领。1925年任经棚县警察署长。1930年以昭乌达盟代表身份参加南京蒙古会议,任蒙藏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