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吐蕃氏族

吐蕃氏族

约在唐代吐蕃由原始氏族社会向阶级社会过渡期间形成,初为父系,以所谓“父民六族”为最早。随着父系权力的加强与发展,氏族制的确立和巩固,逐渐形成强大的世袭性的家族及家族名称,子孙承袭,以家族名称冠于姓名之前,作为氏族贵族身份。一般奴隶或属民多无氏族姓氏,反映了阶级及等级的差别。氏族有大小之分,多与各自的政治及经济权力相关联。氏族贵族属吐蕃统治阶级,具有血缘性质,世代承袭,掌握吐蕃军政及经济大权。平民因功,可受到赞普的赐封,而具有氏族称号及贵族身份;亦可因罪而被贬废。氏族之姓氏又与所受封或占据的领地名称有密切关系,娘氏因受封于后藏娘曲河流域,琛氏因封地在琛地而得名。大贵族是赞普的主要屏辅,其氏族权力得到赞普的多方维护,赞普王室所赐封地诏书,明文准其加官进爵,世代相袭。许多氏族贵胄年代久远,因袭至今,如吐蕃远古“十二小邦”时的琛氏、努氏、没卢氏、娘氏、娘若氏、尼扬若氏、噶尔氏、年氏、尼雅氏,等等。经囊日松赞、松赞干布两代赞普,许多重要氏族有的通过军功,有的通过政途,已基本形成系统。赤松德赞之后,僧侣氏族贵族得以迅速发展,形成僧俗两种氏族系统,著名者如屯弥氏、支氏、拔氏、勃阑伽氏、悉诺氏、额氏、绮立氏、属卢氏、拉甫氏、许甫氏、桂氏、巴果氏、玛氏、恩兰氏、昆氏、臧氏、朗氏、那囊氏、蔡邦氏、拉隆氏、朗卓氏、沽氏、嘎氏、祥氏、韦氏、加查氏、俄氏、琼波氏、等等。在869年吐蕃奴隶起义之后,上述氏族许多趋于没落,乃至消灭,一些则流传后世,继续繁衍。同时又出现一些新家族,这些家族虽与过去氏族有关,但已是封建社会的新的贵族,如萨迦自称昆族后裔、德格土司自称噶尔氏族后裔等。

猜你喜欢

  • 萨班致乌思藏蕃人书

    元代管理西藏地方重要历史文献。又称《具吉祥萨迦班智达致乌思藏纳里速古鲁孙诸善知识大德及施主书》。萨班,藏语意为“萨迦大师”,名公哥坚藏(又作衮噶坚赞,1182—1251),藏传佛教萨迦教派五位祖师之四

  • 武都王

    南北朝时期略阳清水氐豪杨氏的称号之一。始于后仇池国君主杨盛,宋武帝刘裕于永初三年(422)册封其为武都王。继之,杨玄、杨难当、杨僧嗣自称武都王。宋、齐、梁、北魏也分别以此号赐杨玄、杨难当、杨元和、杨僧

  • 耶什它姆

    长犴皮裤。鄂温克语音译。额尔古纳河地区使用驯鹿鄂温克人旧时传统下装。分长短两种,此为长裤,秋冬穿;短裤称“和勒刻衣”,夏季穿用。

  • 马安礼

    近代伊斯兰学者、翻译家。字敬斋、号率真子。云南师宗县(今属泸西县)人。回族。生于书香世家,幼年从父就读,勤学好问,聪颖过人。嘉庆十八年(1813)中举。道光三十年(1850)前后,受业于经学大师马复初

  • 林西县志

    书名。内蒙古地方志之一。林西县长修纂。民国二十年(1931)成书。5册,大16开,线装本,铅印,约9万字。共5卷:卷1为地理志,包括疆域、山脉、河流、道路、桥梁、公廨、县城、区村、古迹、义田。卷2人事

  • 伯颜忽都

    1324—1365元顺帝皇后。蒙古弘吉剌氏。毓德王孛罗帖木儿之女。后至元三年(1337),立为皇后。生皇子真金,2岁夭亡。性节俭,不妒忌,以礼法自持,严掌内宫事,深受顺帝敬重。

  • 伊沙罕

    见“伊希卡噶”(807页)。

  • 略阳道

    古政区名,相当于县。氐族聚居区。西汉置,属天水郡(治今甘肃通渭县西)。为※十三氐道之一。治所在今甘肃秦安县东北陇城镇。东汉改为略阳县,属汉阳郡。晋属略阳郡(治今甘肃秦安县东南)。战国时此地为白马氐之东

  • 乙室钵

    即“乙失钵”(4页)。

  • 赛音库蒙

    蒙古语音译,意为“上等人”、“贵人”、“善人”。或译为赛音洪。蒙古社会平民阶级中的上等户。这个阶级实际上是属于小封建主阶级,其家道殷富,拥有奴仆和大量牲畜。必须向所属封建领主承担赋税,但在经济上剥削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