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民族起源>兴隆笙

兴隆笙

元代蒙古宫廷乐器。亦作兴龙笙。犹今之风琴。《元史·礼乐志》及陶宗仪《南村辍耕录》等均有记载。元世祖中统年间(1260—1264),西域回回进献一笙,但有声无律。后由元廷玉宸乐院判官郑秀“考音律,分定清浊”,进行改制。以楠木制成柜状,形如夹屏,设两个皮制风囊。柜上竖不同音律的90个紫竹管,管端实以木莲苞,下端植入箱中,横分为15行,纵列6管。柜外另设15个小管作按键,管端实以铜杏叶。笙首为两只木雕孔雀,饰以真孔雀羽毛,中设机关。囊面如琵琶,朱漆杂花,有柄可鼓动风囊。整体高5尺许,箱面雕有缕金枇杷、宝相、孔雀、竹木、云气。底座雕以狮象。凡宫廷大宴之日,置于大明殿下,列于轩陛之间,与众乐并奏。用乐工3人,1人鼓风囊,1人按管键,1人操纵机关。键动笙呜,孔雀应声而舞。此笙一呜,众乐皆作,笙止,众乐亦停。此为我国音乐史上一大发明和珍奇。

猜你喜欢

  • 江孜商埠

    西藏江孜地方开设通商市场。光绪三十年(1904),据英侵略军胁迫西藏地方政府订立之非法《拉萨条约》开设,暂不收税,英商民于此享有与亚东同样之特权,派商务委员,设立机构。三十二年(1906),英派卧克纳

  • 布越

    布依语和壮语音译。亦译“布雅伊”、“布锐依”、“布央依”、“布依”等。布依族和部分壮族自称。主要分布在黔南、黔西南及广西宜山、南丹、河池、来宾、龙胜、都安、柳江、柳城、上林和云南文山壮族苗族自治州北部

  • 乌子江

    见“乌苏里江”(341页)。

  • 布依年

    布依族传统节日。明清时,多数地区以夏历十一月初一为岁首,定番州(今惠水县)以十月初一为岁首,后改为十二月为岁首。至民国年间,各地逐步改同汉族以正月为岁首,十二月三十晚为除夕,正月初一过大年。为布依族最

  • 乌孜别克族

    中国少数民族之一。主要分布于新疆。人口14502人(1990)。族名源于14世纪钦察汗国“乌孜别克汗”(1312—1340年在位)。汉籍文献译称为“月即别”、或“月祖别”。为16世纪初年昔班后人及其属

  • 大丰

    唐代南诏国第九世王劝利晟年号。820—823年,凡4年。

  • 尼满卫

    见“亦蛮卫”(872页)。

  • 十六天魔舞

    元代蒙古宫廷乐舞。简称天魔舞。中国南北各族交往频繁,音乐、舞蹈艺术互相融会,早在唐代就有此舞,王建《宫词》云:“十六天魔舞袖长”。后被喜爱歌舞的蒙古贵族收纳,元朝宫廷作为歌舞百戏之一,在宫廷饮宴中演出

  • 喀喇沁右翼旗

    清内蒙古诸旗之一。在今内蒙古自治区昭乌达盟南部。牧地东界敖汉旗,西界正蓝旗,南界皇庄屯,北界翁牛特旗。元属大宁路,明初隶大宁都指挥使司,后为察哈尔所据。天聪年间,喀喇沁部长苏布地偕从叔色棱等降后金。九

  • 敕勒

    古族名。亦作赤勒、涉勒、赤狄、狄历、铁勒、丁零等,为汉文史籍中不同时代、地区、民族对该族的称谓。一说皆是突厥语Turk(意为“强力”、“气力”)的音译或音变、讹音,系对阿尔泰语系突厥语族民族之统称。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