凉州感应塔碑
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原在甘肃武威城内护国寺。清嘉庆九年(1804)为张澍发现,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四周云头宝盖、线刻菩萨伎乐、卷草图案。碑阳汉文,碑阴西夏文。记述皇太后梁氏与崇宗乾顺重修佛塔,颂扬“灵应”,树碑以纪功德,为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资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全称凉州重修护国寺感应塔碑。西夏天祐民安五年(1094)建,原在甘肃武威城内护国寺。清嘉庆九年(1804)为张澍发现,现存武威市博物馆。四周云头宝盖、线刻菩萨伎乐、卷草图案。碑阳汉文,碑阴西夏文。记述皇太后梁氏与崇宗乾顺重修佛塔,颂扬“灵应”,树碑以纪功德,为研究西夏历史和语言文字的资料。现为全国重点保护文物。
1179—?南宋郑州(今属河南)人,字正夫,自号筌翁。少读书于苏州,曾师事项安世,与杨简、陈埙、魏了翁等游。端平中,三次应诏上书,坐“妄言”罪,安置韶州。淳祐六年(1246),著《贵耳集》一至三集成,
西汉元封元年(前110)置。为武帝平南越(粤)后所置九郡之一。治儋耳县(今海南儋州市西北)。辖境相当今海南岛西部地区。始元五年(前82)并入珠崖郡。隋大业六年(610)复置。治义伦县(今儋州市西北)。
1581—1637亦作却图汗。明末蒙古外喀尔喀部首领。崇祯五年(1632)率部抵青海,征服该地土默特等部落,并遣子阿尔斯兰入藏,支持藏传佛教噶玛派和藏巴汗,压制格鲁派。后格鲁派邀和硕特部固始汗至青海,
即匈奴。新莽天凤二年(15)改号匈奴为恭奴,以屈辱之。参见“匈奴”。
新疆维吾尔语音译,意为千户长。官名。管理所属应纳钱粮杂差等事务。清乾隆二十四年(1759)定为六至七品。光绪十三年(1887)废。参见“伯克”。
1740—1819清满洲镶红旗人,费莫氏,字宜轩。初以监生充清字经馆誊录,累迁至兵部侍郎,后历任山西巡抚、陕甘总督等职。乾隆六十年(1795)调云贵总督,参与镇压苗民及布依族起义。嘉庆二年(1797)
①春秋随地。在今湖北随州市境。《左传》桓公六年(前706):“楚武王侵随,使薳章求成焉,军于瑕以待之”,即此。②春秋晋邑。在今山西临猗县临晋镇东南。《左传》成公六年(前585):晋人谋去故绛,诸大夫皆
书名。小亚美尼亚国王海屯一世(Hethum I,1226-1269年在位)往返蒙古宫廷的行程录。1244年海屯归附蒙古,后奉拔都之命入朝,1254年离其都城息思(今土耳其南部科赞),先至拔都宫廷。5月
西汉时乌孙小昆弥。成帝时,其兄安日被杀,汉命继之为小昆弥。时大昆弥雌栗靡甚强,恐为所并,使人诈降,伺机刺杀之。汉遣中郎将段会宗持金币与都护立雌栗靡季父、解忧公主孙伊秩靡为大昆弥。久之,末振将亦为大昆弥
①西汉置。因处桂山之南得名。治今广东连州市。自汉至南朝陈历属桂阳郡、始兴郡、阳山郡。隋为熙平郡治,唐、宋为连州治。元至元十九年(1282)升为桂阳州。②本郴义县。北宋太平兴国元年(976)因避太宗赵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