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长吏

长吏

①地位较高的官吏。战国秦官制,年俸二百石至四百石粮谷的官吏皆称长吏。《睡虎地秦墓竹简·仓律》: “长吏相杂以入禾仓及发。”汉朝一般称六百石以上官吏为长吏。然县丞(尉)秩虽四百石至二百石,亦与县令(长)并称长吏。三国魏晋沿用,多指县令长和郡守。②泛指上级长官。


1、大吏,指六百石以上的官员。《汉书·景帝纪》:“吏六百石以上,皆长吏也。”注:“张晏曰:长,大也;六百石,位大夫。”《后汉书·百官志》:“东曹主二千石长吏迁除及军吏。”

2、县吏之尊者。《汉书·百官公卿表》:“秩四百石至二百石,是为长吏。”注:“师古曰:吏,理也,主理其县内也。

3、指郡守或县令。郡守为郡的长吏,县令为县的长吏。《汉书·陈胜项籍传》:“于是诸郡县苦秦吏暴,皆杀其长吏,将以应胜。”《三国志·魏书·武帝纪》:“县官勿绝其廪,长吏存恤抚循。”

猜你喜欢

  • 省行政公署总务处

    省行政公署的内部机构。北洋政府置,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划一现行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的规定,以民政长的名义执行公务,不设处长。主要职掌是办理机要、印信、统计、人事、记录、文书,会计、庶务等项

  • 外城巡警总厅司法处

    同“内城巡警总厅司法处”,参见该条。

  • 场师

    官名。春秋战国置。掌管理场圃。《孟子·告子上》:“今有场师,舍其梧槚,养其樲棘,则为贱场师焉。”焦循注: “场师,治场圃者。场以治谷; 圃,园也。梧桐槚梓皆木名; 樲棘,小棘,所谓酸枣也。言此以喻人,

  • 典寺令

    官名。北魏置,管理佛教寺庙僧侣。《魏书·王琼传》: “太和九年 (485),为典寺令。”北齐沿置,为鸿胪寺典寺署长官。

  • 旅帅书理

    军中杂职官名。太平天国设置,每旅帅二人,官阶为职同卒长,为旅帅处理文书事务。

  • 大司工

    官名。春秋时期始见。又写作“大司政”。同“大司空”。《召叔山文簠铭》: “郑伯大司工召叔山文作旅簠。”详见“大司空”。

  • 典翼厨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翼王府,员额二人,官阶为职同总制。参见“典厨”。

  • 宝泉局监督

    官名。清朝户部宝泉局之主官。隶于户部钱法右侍郎。顺治元年(1644)设,满、汉各一人,由各部司员中保送简用,两年一更代。掌监收铜铅及铸钱之事,并督察匠役勤惰。光绪三十二年(1906)改隶度支部。官名。

  • 龙翊侍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设于文宗天历元年(1328)十二月,分掌钦察军士,隶大都督府。置营于文安(今属河北)。设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下辖行军千户所九翼,屯田千户所一

  • 汤沐邑

    周制,诸侯朝见天子时,天子在王畿之内赐其封邑,以供其膳宿和斋戒沐浴之用,故称汤沐邑。汉朝皇帝、皇后、公主以及诸侯王、列侯收取赋税以供其私人奉养的封邑,亦称汤沐邑。《汉书·高帝纪》颜师古注: “凡言汤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