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秘书省

秘书省

官署名。晋朝置,《晋书·徐广传》: “(徐广)除秘书郎,典校秘书省。”一说晋朝称秘书寺,至南朝梁终改称秘书省,与尚书、中书、门下、集书并称五省。设秘书监为长官,领著作省,掌管国史的修撰及管理中外三阁图书。其官属有秘书丞、秘书郎、著作郎、著作佐郎、校书郎等。北魏又设秘书令,位在监下,还设有秘书钟律郎; 当时、秘书省长官经常参议制度,因设有“内秘书”,亦称秘书省为外秘书。北齐置监、丞各一员,郎中四员,校书郎十二员,正字四员,又领著作省。隋初加置录事二员,领著作、太史二曹。隋炀帝大业三年(607),增置秘书少监一员,为秘书省次官,减校书郎为十员,改太史局为监。其后又改秘书监、少监为秘书令、少令。又置儒林郎十员,掌明经侍问,唯诏所使;文林郎二十员,掌撰录文史,检讨旧事。此二郎皆炀帝即位前的直司学士增校书郎员四十人,加置楷书郎员二十人,掌抄写御书。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名兰台,改秘书监为兰台太史,少监为兰台侍郎,秘书丞为兰台大夫,咸亨元年(670)复旧。武则天天授(690—692)初,改秘书省为麟台,秘书监、少监、丞为麟台监、少监、丞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旧。以秘书监一员为长官,少监二员为次官(睿宗太极元年(712)增为二员),置秘书丞一员,秘书郎四员,校书郎八员,正字四员,主事一员,令史四员,书令史九员,典书八员,楷书手八十员,亭长六员,掌固八员,熟纸匠、装潢匠各十员,笔匠六员。并领著作、太史二局。后国史、太史分为别曹,秘书省但主书写勘校。北宋前期,典籍图书之事皆归秘阁,秘书省仅掌常祭祀祝板,置判省事一员以判秘阁官兼任。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秘书省始置监、少监、丞各一员,著作郎一员,著作佐郎二员,秘书郎二员,校书郎四员,正字二员。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并领太史局。南宋初不置,高宗绍兴元年(1131)复置。西夏亦置。辽金、元改称“秘书监”。


官署名,南北朝时梁置秘书省,掌管国家的典籍图书,其官有监、丞各一人、郎四人。北齐秘书省,掌管经籍,设监、丞各一人、郎中四人、校书郎十二人、正字四人。隋朝秘书省,除掌典籍外,还领著作、太史二曹。其官有监、丞各一人、郎四人,另有校书郎、正字、录事等官;著作曹置郎、佐郎、校书郎、正字;太史曹置令、丞、司历、监候,还有天文、漏刻等博士。见《隋书·百官上、中、下》。唐代秘书省,设监一人,从三品;少监二人,从四品上;丞一人,从五品上。监掌经籍图书等事,领著作局,少监为之贰。秘书郎三人,从六品上;掌四部图籍。校书郎十人,正九品上;正字四人,正九品下;掌好雠典籍,刊正文字。著作局郎二人,从五品上,掌撰碑志、祝文、祭文等,并判局事。见《新唐书·百官二·秘书省》。宋代秘书省,设监、少监、丞各一人,监掌古今经籍图书、国史实录、天文历数之事,少监为之贰,而丞参领之。其属有五:著作郎一人、著作佐郎二人,掌修纂日历;秘书郎二人;掌集贤院、史馆、昭文馆、秘阁图籍,以甲乙丙丁为部,各分其类;校书郎、正字,掌校雠典籍,判正讹谬,各以其职隶于长贰。见《宋史·职官四·秘书省》。

猜你喜欢

  • 兵马副总管

    官名。见“诸军兵马都总管府”。

  • 内作巧儿

    杂任职名。唐于少府监置四十二人,为内作所属的工匠。

  • 监军使者

    临时差遣监督军务的使职。西汉置。《汉书·刘屈氂传》:“太子召监北军使者任安发北军兵,安受节闭军门,不肯应太子。”东汉亦或置。灵帝时刘焉、刘璋皆以监军使者领益州牧。三国吴亦置。官名,简称监军,也称监军事

  • 巴克什

    满语。意为学者、文士。亦作“榜式”、“把什”等。清入关前,往往以此称赐学问优赡之文臣,与有战功之武臣赐号巴图鲁同。太宗天聪三年(1629)四月设文馆,以达海、库尔缠等文臣分别翻译汉文书籍和记注政事,皆

  • 食官署器局丞

    官名。北齐置,见“食官署令丞”。

  • 硩蔟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毁坏害鸟的巢穴。《周礼·秋官》: “硩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掌覆天鸟之巢”。官名。周朝有此官,负责捣毁妖鸟得巢窝。参看《周礼·秋官·序官》。

  • 教务长

    见“教务提调”。大学职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大学设教务长一人,由教授兼任,秉承校长旨令,主持学校教务事宜。

  • 左勋卫

    ①北周宿卫官。《隋故仪同三司王府君墓志铭》:“公授左勋卫,俄迁帅都督。”②隋朝左、右卫所统领内府府兵之组织,置开府府 (骠骑府),领军坊、乡团,掌宿卫宫禁。东宫武官名。北周建德初置,属左司卫,掌东宫护

  • 金丝子局

    官署名。元朝置。秩从五品,隶诸路金玉人匠总管府。世祖中统二年 (1261),设二局。至元二十四年 (1287),合为一局。置大使、副使各一员。

  • 九牧

    传说夏、商分天下为九州,州长官称牧,故统称九牧。《荀子·解蔽》:“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夏商时的九州之长。夏商分天下为九州,其长官称牧,各掌本州之政令。《荀子·解蔽》:“此其所以代殷王而受九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