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校理

校理

官名。唐朝始置,为弘文馆、集贤殿书院之属官,亦称“校理官”。掌校刊典籍之错谬。玄宗开元七年(719)始设于弘文馆,八年,丽正修书院(集贤殿书院前身)亦置,无常员,多以他官兼。德宗贞元八年(792)罢集贤殿书院校理,宪宗元和二年(807)复置。四年,定以非登朝官为之。穆宗长庆三年(823)罢弘文馆校理。宋朝设有“秘阁校理”。元、明未置。清乾隆四十一年(1776)设文渊阁校理,掌文渊阁书籍的注册点验。详“秘阁校理”、“文渊阁校理”。


官名。掌管皇宫藏书的校勘整理。唐设此官。《新唐书·百官二·集贤殿书院》:“(开元)八年,加文学直,又加脩撰、校理、刊正、校勘官。”宋沿唐制,“元祐初,复置直集贤院校理。”秘阁也置校理,“直阁、校理通掌阁事。”见《宋史·职官四》。清代文渊阁,也置校理,掌注册点验,以翰林院官充。见《清史稿·职官二·翰林院·文渊阁》。

猜你喜欢

  • 东宫直后

    官名。南朝梁置,隶太子左、右卫率,为东宫侍从武官。多为起家官。北齐亦置。

  • 周朝诸侯朝见天子。秋官称“觐”《周礼·秋官·大行人》:“春朝诸侯而图天下之事,秋觐以比邦国之功。”《说文解字》: “诸侯秋朝日觐。勤劳王事也。从见堇声。”

  • 诸乣详稳

    官名。金置,秋从五品,员额一人,掌守戍边堡,余同谋克。其副职为么忽,所属有习尼昆,挞马等。参见“猛安谋克”。

  • 青州兵

    东汉献帝初平三年(公元192年)曹操带兵镇压青州黄巾军,利用当时黄巾军给养困难,设计诱降,于是曹操收得降兵三十余万,从中选拔精锐,编成青州军,成为他的主要军事力量。

  • 通济监

    官署名。西夏朝仁宗天盛十年(1158)始置。西夏朝景宗元昊始造货币, 但境内铜少, 故通用宋、辽、金三国货币,而以宋钱为主。仁宗置此监,命监察御史梁惟忠执掌,铸天盛元宝等钱,与金正隆元宝钱并用。西夏铸

  • 内阁学士

    官名。清朝内阁之属官。俗称“阁学”。康熙九年(1670),改内三院学士设。定制满六人、汉四人,秩从二品。初皆兼礼部侍郎衔,乾隆五十八年(1739)停止兼衔。额缺列于内阁典籍厅,但并不在厅办公,而以内阁

  • 硩蔟氏

    官名。《周礼》秋官之属。一说为周朝置。掌毁坏害鸟的巢穴。《周礼·秋官》: “硩蔟氏,下士一人,徒二人”,“掌覆天鸟之巢”。官名。周朝有此官,负责捣毁妖鸟得巢窝。参看《周礼·秋官·序官》。

  • 旅贲令

    官名,西汉置,属卫尉,掌旅贲卫士,以备非常。东汉省并公车司马令。旅:众也。贲:奔也,言为奔走之任。见《汉书·百官公卿表》、《后汉书·百官志》。

  • 本官阶

    官员叙迁之阶。宋初官员系衔往往以散官、本官与差遣并列,散官沿袭唐制,是表示官员品阶的。但唐末高级散官往往为低级武官所得,故自五代以来,散官已无足轻重。本官指官员所担任的正官,但宋初某一机构的官员并不主

  • 大理院推事

    官名。清末大理院属官。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正五品,奏补。掌审判。定额二十八人,刑科十九人,民科九人,分庭任事,每庭五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