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散骑常侍

散骑常侍

官名。三国魏文帝黄初 (220—226) 初年置散骑,合于中常侍,谓之散骑常侍。西晋沿置,员四人,位比侍中,三品,秩比二千石,为门下重职,散骑省长官。职掌侍从皇帝左右,谏诤得失,顾问应对,与侍中等共平尚书奏事,有异议得驳奏。亦常用作宰相、诸公等加官,得入宫禁议政。至东晋,夺中书出令之权,参掌机密,选望甚重,职任比于侍中。南朝出令之权复归中书省,散骑省改名集书省,职以侍从左右、主掌图书文翰、文章、撰述、谏诤拾遗,收纳转呈文书奏事为主,地位骤降,虽宋大明(457—464)、梁天监 (502—519) 中均曾下令复重其选以比侍中,但终因职轻事简,不为人重。宋三品,梁十二班,陈三品。选其功高者一人为祭酒,掌纠劾禁令。北朝以兼领修史,实际地位略高于南朝,但仍为闲散之职。唯北魏初一度掌出令,位在中书令之上。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 (493)定为二品下,二十三年(499)改从三品。北齐集书省设六员,下设之起居省又设一员,皆从三品。隋初罢集书省,置为门下省属官,仅掌值朝陪从,员四人,从三品。炀帝大业三年 (607)罢。唐初复置,为加官。太宗贞观 (627—649) 初改为从三品散官,旋罢。十七年(643) 复置为职事官,员二人,隶门下省。高宗显庆二年(657) 分置左右,以左散骑常侍二员隶门下省,右散骑常侍二员隶中书省,常侍从规谏,备顾问应对,实则多为安置退罢大臣之虚职。唐高宗时曾改名左右侍极、左右常侍,旋皆复旧。代宗广德二年(764)升正三品。五代因之。北宋仍分左、右,各隶门下、中书省,前期置为三品寄禄官,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后定为正三品,但未尝除授。辽朝亦分置左、右,为南面朝官。参见“门下省”、“散骑省”。


官名。秦置散骑,又置中常侍;汉因之。魏文帝黄初年间把散骑与中常侍合而为一,谓散骑常侍,侍从皇帝左右,掌规谏,不典事。魏还有员外散骑常侍,晋有通直散骑常侍。自魏至晋,散骑常侍与侍中共平尚书奏事,东晋时罢之,而以中书职入散骑省,故以散骑常侍掌表诏。宋散骑常侍属集书省,齐属东省,梁谓散骑省,陈因之。北魏、北齐为集书省,掌讽议左右,从容献纳,领诸散骑常侍侍郎及谏议大夫、给事中等官,兼以出入王命,位在中书之左。隋属门下省。唐贞观二年制诸散骑常侍皆为散官,从三品,后悉省;贞观十七年复置为职事官,始以刘洎为之,其后定制四员,属门下省,掌侍从规谏;显庆二年迁二员隶中书省,遂分为左右,左属门下,右属中书。见《通典·职官三·侍中·散骑常侍》。宋承唐制,左散骑常侍属门下省,掌规谏讽谕,凡朝政得失,官非其人,皆得谏正;右属中书省,其职同。见《宋史·职官一》。

猜你喜欢

  • 盐差

    官名。清代在各产盐区置巡盐御史,定例一年更换,名为盐差,掌巡视盐政,乾隆初改称盐政。参看《清史稿·职官三·都转盐运使司盐运使》。

  • 军事委员会

    官署名。民国置,为全国军事最高机关,直属国民政府,掌管国防绥靖事务,决定军事规章制度及军队教育方针,审核军费支配和军实补充,主持军事建设及军队编遣等。设委员长—人、副委员长二人、委员七至九人。参谋总长

  • 典军大将军

    官名。西晋置,统宿卫禁军,权势颇重。东安王司马繇以侍中兼此,并领右卫将军。不开府非持节都督者,二品,禄与特进同。置长史、司马、主簿、功曹史、门下督录事,兵、铠、士、贼曹、营军、刺奸、帐下都督等。其假节

  • 旅帅书理

    军中杂职官名。太平天国设置,每旅帅二人,官阶为职同卒长,为旅帅处理文书事务。

  • 昭媛

    内官名。皇帝嫔妃。唐朝列为九嫔第三,一人,正二品。宋朝为内命妇之一,位昭容下、修仪上,正二品。金朝亦为九嫔第三,正二品。女官名。隋、唐皆置,为九嫔之一,正二品。见《新唐书·百官二·内官》注。金沿其制,

  • 宫分军详稳司

    官署名。辽朝置。北面官,统领由宫分人组成的军马。

  • 总章监

    乐官名。掌宫廷舞蹈。《后汉书·献帝纪》:建安八年(203)“公卿初迎冬于北郊,总章始复备八佾舞。”李贤注:“总章,乐官名。”三国魏至南朝置总章监。又有“总章工”、“总章校尉”等官。官名。三国魏青龙三年

  • 新造尹

    官名。战国楚置。 同“新造”。 曾侯乙墓出土竹简所载有“新造尹”官职名。

  • 牛录

    清朝八旗之基层组织。原意为“箭”。初,满族人出兵打仗或狩猎行围,各依族党村寨结队而行,每人出箭一支,每十人立一长,称“牛录额真”,意为箭主。清太祖努尔哈赤于明万历二十九年 (1601) ,编三百人为一

  • 威胜将军

    参见“十威将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