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科
官署名。① 清末陆军部军学司所属七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宣统三年(1911)改隶军学处。掌陆军各学堂教育章程之厘定,教科书之审定,经费、房舍、图书、器械之管理,学生之招收、考试、毕业、出国留学,以及职员之奖罚革补等事。置科长、科员、录事。②清末海军部军学司所属五科之一。原属筹办海军事务处,宣统二年(1910),随司改属海军部。掌厘定海军学堂教育宗旨、管理章程,承办海军学员的招生、考试、毕业、见习、奖惩,以及审定教材,采购图书器械等事。置科长、科员、录事。
官署名。① 清末陆军部军学司所属七科之一。光绪三十二年(1906)设。宣统三年(1911)改隶军学处。掌陆军各学堂教育章程之厘定,教科书之审定,经费、房舍、图书、器械之管理,学生之招收、考试、毕业、出国留学,以及职员之奖罚革补等事。置科长、科员、录事。②清末海军部军学司所属五科之一。原属筹办海军事务处,宣统二年(1910),随司改属海军部。掌厘定海军学堂教育宗旨、管理章程,承办海军学员的招生、考试、毕业、见习、奖惩,以及审定教材,采购图书器械等事。置科长、科员、录事。
官名。西魏、北周置,详见“前侍中士”。
宦官职名。明代上林苑宫内谓之南海子,设总督太监一人,掌管上林苑之事。下设提督太监四人,管理、佥书、掌司、监工数十人。分东西南北四围,每面方四十里,共设二十四铺,各有看守墙铺牌子、净军若干人。东安门外有
官署名。即户部仓部司,唐玄宗天宝十一载(752)改,肃宗至德二年(757)复名仓部。
武官名。南宋置,为统制的佐官,地位在同统制之下,见“统制”。
官名。东汉献帝时所置四中郎将之一,帅师征伐。魏晋南北朝沿之,或镇守某地。魏、西晋多兼凉州刺史,东晋、南朝多兼豫州刺史,镇历阳,或持节都督司、豫、冀、并等州军事,银印青绶。南朝宋、齐多以宗室诸王任之。梁
官署名。辽朝置,掌四帐皇族政教,隶于大惕隐司。设大内惕隐、知大内惕隐事、大内惕隐都监等职。
清朝绿营兵对军官守备之尊称。
官制用语。即宋朝选人改为京朝官的制度。凡在任选人,取得本路一定员数的帅抚、监司、知州作举主保奏,按本人历任任数和考数,经磨勘合格,授予改官状五份,即赴京等待班引,班引后改承务郎以上官资,即成为京朝官。
即“著作郎”。《晋书·百官志》: “著作郎一人,谓之大著作郎,专掌史任”。详见“著作郎。”
官名。清末军咨府等中央机构中设。为各股之长官,六、七品不等,分管各股事。如果咨府所属测地局下设三角、地形、制图三股,各设股长一员,由军咨府第四厅各科科长兼充。官名。为股的主官。见“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