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总税务司署

总税务司署

官署名。清后期中央海关行政机关。咸丰十年(1860)设于上海,同治三年(1864)迁北京。掌综理全国关税行政与关员任免事务。置总税务司一人,副总税务司一人。分总务、机要、统计、汉文、铨叙五科,造册处、驻外办事处、内债基金处。宣统二年(1910),省副总税务司。税务司以下各关职员悉由英人总税务司任免,总理衙门、外务部均无从干涉。


官署名。咸丰四年(公元1854年),上海成立江海关,征收洋税,清政府虽派司税管理,实际上由英、美、法的委员主持,司税仅帮同洋员纠察而已。八年(公元1858年),为办五口通商税务,改司税为正副税务司各一人,直接由英美人充任。十年(公元1861年)成立全国性的总税务司署,始设于上海,同治四年(公元1865年)八月迁至北京。掌理全国海关税及行政事务,名义上其初属于总理衙门,后改属税务处,实际上是独立机关。设正副总税务司各一人,均由洋人担任。内部组织分设五科三处:总务科,掌各常关事务。设洋员正副主任各一人,华员帮办无定额。机要科,掌理机要文件。设洋员正主任一人,原设副主任一人,后裁撤,改置洋员帮办一人。统计科,总管海关会议,兼管债务赔款并审查各海关会议事务。设正主任一人,副主任五人,均为洋员;华员帮办无定额。汉文科,掌理各关汉文报告及总税务司与政府往来公文。设正副主任各一人,由洋员中通晓汉文者充任,华员帮办、供事无定额。铨叙科,负责关员任免事务。设洋员正副主任各一人,华员帮办、供事无定额。造册处,设于上海,掌管编制、印刷、统计及供给纸张、帐册、文具等事。设正主任一人,以洋员充任,副主任二人,其中洋员一人,华员一人为署缺;帮办、供事无定员。驻外办事处,设于伦敦。掌管采办海关用品,招用人员,接洽偿还各国借款,支付关员来华旅费等事。设主任一人,帮办无定额,均为洋员。内债基金处,设于京师,专管政府委办的内债基金事宜。设主任一人,汉文文案一人,均为洋员,华员帮办、供事无定额。辛亥革命以后,总税务司署依然存在,北洋政府时期名义上仍属于税务处,内部分设总务局、汉文局、统计局•审计局、伦敦局和人事局,共为六局。各设局长一人,均可指挥各地海关,与总税务司的命令有同等效力。六局长中,以总务局长的地位最高,自宣统二年(公元1910年)撤销副税务司后,其职权事实上为总务局长所掌握。北洋政府沿置。国民党政府时期,总税务司署隶属于财政部的关务署,督促各地海关税务司办理征税事务。

猜你喜欢

  • 南宫嘉德署

    官署名,东汉置,掌嘉德殿事。嘉德殿在九龙门内,孝仁董皇后曾居之,号长乐宫(见元代王士点撰《禁扁·殿·署》)。《后汉书·孝桓帝纪》:“二月已酉,南宫嘉德署黄龙见。”

  • 威厉将军

    武官名。南朝宋置,为加官、散官性质的将军,秩八品。

  • 太子屯骑校尉

    官名。东宫侍从武官,掌骑兵。南朝宋置,“太子三校”之一,员七人。齐、梁、陈沿置,员一人。梁七班; 陈六品,秩千石。北魏亦置,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定为四品上,二十三年改从五品下。北齐罢。东宫武官名

  • 广西房

    官署名。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置,隶枢密院,掌广南西路边防及两浙路吏卒,兼行招军捕盗赏罚之事。宋枢密院属吏办事诸房之一。掌办招军捕盗赏罚,广南西路边防及两浙路吏卒。而禁军转员,则各随其房

  • 讲师

    大学教员名。国民党政府时期规定,讲师须具有下列条件之一:在国内外或研究院(所)研究得有硕士或博士学位,或同等学历证书而成绩优良者;任助教四年以上著有成绩并有专门著作者;曾任高中或同等学校教员五年以上,

  • 厩长丞

    官名。汉置,《汉书·百官公卿表》记右扶风所属有厩长及丞,为主管养马之官。

  • 船政大臣

    官名。清末设置,专办福建船政事务。同治五年(公元1866年)十月始任命,以沈葆桢任此职。此后多以闽浙总督、福州将军兼任。

  • 会办

    官名。清末新设官署及办事机构之职官。一般为总办之副职,即会同办理之意。其品秩视机构而异。官名。清代后期,中央及地方均有临时设置的机构,次于督办或总办的主管官称为会办。北洋政府沿置,一般为简任官。次于督

  • 下阶

    官制用语。北魏孝文帝太和十七年(493)职员令规定在每品内分三个等级,称上、中、下三阶。太和二十三年复次职令,改为自第一品至从三品内不分阶,自第四品至从九品每品内分上、下两阶,不过属于某品下阶的官职,

  • 提学使司

    官署名。清末省级教育行政机构。光绪三十一年(1905)设。掌一省教育行政,稽核学校规程,征考艺文师范。辖总务、专门、普通、实业、图书、会计六科。置提学使一人,科长六人。官署名。清置,掌教育行政,稽覈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