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宣慰使司

宣慰使司

官署名。元明清都置。元代掌军民之务,分道掌管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宣布于郡县,郡县有请求则向省汇报。见《元史·百官七·宣慰使司》。明承元制,在西南少数民族世袭的土官中置宣慰司,司置使,为土官中最高武职,从三品。其佐官员有同知,正四品;副使,从四品;佥事,正五品;经历司经历,从七品;都事,正八品。见《明史·职官五·土官》。清沿明制,也在土司中设宣慰使司,为地方高级专员官署,掌土司军政。见《清史稿·职官四·四川宣慰使司》。参看《历代职官简释·宣慰司》。


官署名。(1)元置,为行省与路之间的转承机关,掌军民之务,分道以领路、府、州、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路府有所请则转达于省。元代设宣慰使司者,凡六道及一处。六道为山东东西道、河东山西道、淮东道、荆湖北道、湖南道、四川南道;一处为乌撒乌蒙等处宣慰使司,治乌撒路,隶云南行省。宣慰使司每司设宣慰使三人,从二品;同知一人,从三品;副使一人,正四品;其下有经历、都事、照磨兼架阁管勾各一人。(2)元代另有宣慰使司都元帅府,设于少数民族地区,参用土人。明清沿其制,设宣慰使司,为武职土官宣慰使的官署。明制,宣慰使从三品;其下设同知一人,正四品;副使一人,从四品;佥事一人,正五品;经历司经历一人,从七品;都事一人,正八品。清制宣慰使品秩同明,置于四川省者七人,其中天全州、茂石厅、杂各厅各一人,打箭炉厅所属的正明、布拉克底、巴旺、格尔格忒各一人;置于云南省者一人,设于普洱府属车里。

猜你喜欢

  • 殿中太医

    医官名。亦称“殿中医”。晋朝置。掌内宫医药,与太医有别。《晋书· 贾充传》: “帝遣侍臣谕旨问疾,殿中太医致汤药。”有校尉、都尉等职衔。

  • 掖庭牛官令

    官名,汉置,属掖庭令,掌牛官。《汉书·外戚传下·孝成赵皇后》:“(元延元年)其十月中,宫乳(产)掖庭牛官令舍……取牛官令舍妇人新产儿。”宫,指中宫学事史曹宫。

  • 左右卫府

    官署名。北齐置,以左右卫将军各一人为主官,掌左右厢。所主朱华阁以外的警卫事宜,各有武卫将军二人以辅佐之。府内各置司马、功曹、主簿、录事以厘府事。所属司警卫的武职分为御仗、直荡、直卫、直突、直阁五类;又

  • 三老三吏

    西周时辅佑周天子的六位大臣。一说即“三左三右”,指大宰、大宗、大史、大祝、大士、大卜。《逸周书 ·大匡》:“王乃召冢卿,三老三吏,大夫、百执事之人,朝于大庭。”参见“三左三右”。

  • 御前近侍官

    明代御前近侍官有:乾清宫管事,掌督理御用诸事;打卯牌子,掌随朝捧剑;还有御前牌子、暖殿、管柜子、赞礼、答应长随、当差听事、拏马、尚冠、尚衣、尚履。都是御前近侍官。见《明史·职官三》。

  • 鸿胪寺右少卿

    官名。明朝鸿胪寺置,一人,从五品。详见“鸿胪寺左少卿”条。

  • 劝农吏

    县临时派遣的吏员名。《晋书·职官志》:“郡国及县,农月皆随所领户多少为差,散吏为劝农。”

  • 四等侍卫

    参见“蓝翎侍卫”。

  • 大真人

    明朝道士封号。赐银币蟒玉,加太常卿、礼部尚书及宫保衔。为一时荣典、非常制。

  • 三院御史

    官名合称。唐、五代为御史台之台院侍御史、殿院殿中侍御史、察院监察御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