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大都护

大都护

官名。①鲜卑首领。《三国志·鲜卑传》引《魏书》:“和帝时,鲜卑大都护校尉廆帅部众从乌桓校尉任尚击叛者,封校尉廆为率众王。”②地方长官临时设职。《晋书·刘弘传》:“太安中,张昌作乱”,……“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为都战帅。”③都护府长官。唐高宗永徽 (650—655) 中置,亲王遥领都护,曰大都护,以副大都护兼王府长史,主大都护府事。五代后唐明宗长兴三年 (932) 只置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四大都护。宋朝渐废。元世祖至元十一年(1274) 复置,从二品,掌畏兀儿旧领州城及畏兀儿人入属汉地者之词讼。


官名,不同朝代其职掌也不一样。

1、汉代鲜卑设此官,相当汉朝的将军、校尉,为领兵将领。《三国志·鲜卑传》:“鲜卑步度根既立。”注:“《魏书》曰:和帝时,鲜卑大都护校尉廆(音guī或 wěi)帅部众从乌丸校尉任尚击叛者。”

2、晋朝在有战事时设此官,为临时的战地指挥官,战争结束,此官号即废。《晋书·刘弘传》:“太安中,张昌作乱。”“弘遣南蛮长史陶侃为大都护。”

3、唐朝为大都护府长官,掌统管诸蕃、抚慰、征讨、叙功、罚罪、总判府事。唐朝在边远地区设大都护府,如北庭、安西、安北等六大都护府。大都护府设大都护一人,从二品;副大都护四人,正四品上;还有长史、司马、录事参军等官。参看《旧唐书·职官三·大都护府》、《新唐书·百官志四下·大都护府》。五代后唐明宗年间,置安东、安南、安西、安北四大都护府。宋朝渐废。

4、元朝也置大都护,从二品,掌维吾尔旧领州城及维吾尔人入属汉地的与汉人的诉讼。

猜你喜欢

  • 官名。由贵族家庭中保育人员的称谓发展而来。《礼记·内则》讲到保育孺子,必须从“诸母”和“可者”中选出“子师”、“慈母”、“保母”来负责。所谓“可者”就是“阿”,“阿”从“可”声,“可”“阿”同音通用。

  • 属大夫

    官名。又称“五属大夫”。春秋时齐国置,统摄五属军政的长官。《管子·山至数》: “君下令谓郡、县、属大夫、里邑皆籍粟入若干。《小匡》: “三乡为属,属有帅。五属一大夫。武政听属。”官名。春秋时齐国设置,

  • 辅国大将军

    官名。新莽末刘永割据政权置,任其弟刘防为之。三国蜀后主景耀四年(261) 复置,迁尚书令董厥为之,与诸葛瞻共同辅政。三国魏末亦置,二品。西晋初,不置司马,不给官骑,王濬任职后,“诏依征、镇给五百、大车

  • 侯庶子

    侯的家臣之一。《战国策·秦策》记甘罗年十二,为文信侯少庶子。汉承秦制,规定列侯置庶子一人,与家丞同主侍侯,理家事。东汉时规定列侯所食封户不满千户的不得置家丞,但得置庶子一人。三国魏亦置,见洪饴孙《三国

  • 梅根冶令

    官名。见“诸冶令”。

  • 亲王亲事府典军、副典军

    官名。唐制亲王府所辖有亲事府,设典军二人,正五品上;副典军二人,从五品上。掌率校尉以下守卫陪从之事。校尉、旅帅、队正、队副分领执仗亲事、执乘亲事各十六人,亲事三百三十三人。

  • 县仓督

    杂任职名。唐制,诸州上县置仓督二人,中县置仓督一人,中下县与下县不置,专掌县仓的出纳监督。

  • 府州县的等级之一。(1) 县。唐制县有赤、畿、望、紧、上、中、中下、下八等之差,望为八等县的第三等。京都所治为赤县,京之旁邑为畿县,望以下诸等均以户口多少、资地美恶分等。宋制亦为京、畿、望、紧、上、中

  • 修订法律馆庶务处总办

    官名。清末修订法律馆属官。光绪三十三年(1907)设。定额一人,奏补。掌庶务处一切事宜。

  • 录尚书事

    初为职衔名,始于东汉。当时政令、政务总于尚书台,太傅、太尉、大将军等加此名义始得总知国事,综理政务,成为真宰相。魏晋南北朝多以公卿权重者居之,总领尚书省政务,凡重号将军、刺史,皆得命曹授用,位在三公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