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国子司业

国子司业

官名。隋炀帝大业三年(607) 于国子监始置,为次官,一员,从四品。唐高祖武德(618—626)初省,太宗贞观六年(632) 复置,从四品下,高宗龙朔二年(662) 改名少司成,咸亨元年(670) 复旧; 武则天垂拱元年(685) 改名成均司业,中宗神龙元年(705) 复旧; 睿宗太极元年(712) 加置为二员。北宋初置为四品寄禄官,仅表示品阶俸禄,无职掌。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复置为职事官,一员,正六品,掌国子监及各学的教法、政令,为祭酒副贰; 南宋高宗建炎三年(1129)省,绍兴十二年(1142)复置。辽朝国子监沿置。金朝国子监亦置,为正五品,掌学校之事。元世祖至元二十四年(1287)集贤院国子监置二员,正五品,协助国子祭酒掌学之教令,以德尊望重者为之; 蒙古翰林院下属蒙古国子监亦置二员,正五品。朱元璋吴元年(1367)国子学置,正五品,明洪武十五年(1382)改隶国子监,置一员,正六品。宣德九年(1434)省,孝宗弘治十五年(1502)复置; 中都国子监亦置,洪武二十六年随中都国子监而罢; 初以有学行者任之,后由翰林院官迁转; 南京国子监亦置一员。清朝沿置,必以翰林官为之,顺治元年(1644)置满洲二员,蒙、汉各一员,乾隆十三年(1748)省满洲一员,遂为满、蒙、汉各一员,正六品,光绪三十一年(1905)随监废。参见“国子监”。

猜你喜欢

  • 司要下大夫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置,北周沿置。秋官府司要司长官,下设小司要上士以佐其职,领司烜中士、伊耆氏中士等官属。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官名。《周礼》无此官,北周于秋官府置司要下大夫,正

  • 社稷臣

    即支撑社稷的重臣,也称社稷之臣。《孟子·尽心上》:“有安社稷臣者,以安社稷为悦者也。”《荀子·臣道》:“故谏、争、辅、拂之人,社稷之臣也,国君之宝也。”《汉书·爰盎传》:“降侯所谓功臣,非社稷臣。社稷

  • 太子右清道副率

    官名。唐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太子右虞候副率置,为太子右清道卫率副贰,置二员,从四品上。中宗神龙元年(705)复改右虞候副率,玄宗开元(713—741)初又改定为右清道率府次官。北宋初为四品寄禄官,

  • 勋武前锋散都督

    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直突属官,在直突都督之下。佐其负责宫禁侍卫。从七品。武官名。北齐置,为左右卫府的直突属官,秩从七品下,掌警卫宫廷。

  • 典翼舆长

    官名。太平天国设置,属翼王府,正副各一人,官阶为职同将军。

  • 曹掾案

    官署名。北宋神宗元丰(1078—1085)改制后,吏部置,分属考功司,掌曹掾官考课之事,由考功郎官领之。

  • 上州

    州的等级之一。唐制为第五等,在辅、雄、望、紧之下,中州、下州之上。宋制亦为第五等,地位在辅、雄、望、紧之下,中州、中下州及下州之上。辽、金、元分州为上、中、下三等,世祖至元初年以一万五千户以上为上州,

  • 押衙

    官名。即“押牙”。官名。唐置,掌领仪仗侍卫。《旧唐书·惠文太子传》:“金吾,天子押衙。”

  • 上士

    ①爵名。周朝官制士一级爵位的最高一等。《礼记·王制第五》: “诸侯之上大夫卿、下大夫、上士、中士、下士、凡五等。”“诸侯之下士,视上农夫,禄足以代其耕也。中士倍下士,上士倍中士。”②官名。西魏恭帝三年

  • 安汉都护

    官名,东汉置。因羌扰三辅,汉献帝省扶风都尉,置安汉都护,令总统西方。见《后汉书·孝献帝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