右司谏
官名。北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 ,改右补阙置,掌规谏讽谕,七品。其后,非有特旨不领谏职。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令专任谏诤,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事则许廷议,小事则许上封。正七品,隶中书外省 (后改中书后省) 。南宋初,令不隶中书。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复名右补阙,光宗绍熙二年 (1191) 复旧名。明朝置为詹事府属官,从九品,多由他官兼任,掌箴诲鉴戒、拾遗补过。
官名。宋置,掌规谏讽谕,属中书省。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
官名。北宋太宗端拱元年 (988) ,改右补阙置,掌规谏讽谕,七品。其后,非有特旨不领谏职。神宗元丰 (1078—1085) 改制,始令专任谏诤,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大事则许廷议,小事则许上封。正七品,隶中书外省 (后改中书后省) 。南宋初,令不隶中书。孝宗淳熙十五年(1188)复名右补阙,光宗绍熙二年 (1191) 复旧名。明朝置为詹事府属官,从九品,多由他官兼任,掌箴诲鉴戒、拾遗补过。
官名。宋置,掌规谏讽谕,属中书省。见《宋史·职官一·中书省》。
官名。传说夏、商置,春官。掌农时。《国语·周语上》:“史帅阳官以命我司事”。韦昭注:“史,太史。阳官,春官。司事,主农事也。”官名。周置,即春官。《国语·周语上》:“史师阳官以命我司事曰:距今九日,土
官名。东汉钩盾令的属官有显阳苑丞,掌管显阳苑,桓帝时置。
官署名。见“食官署”。
官名。唐肃宗乾元元年(758) 置,亦称都团练守捉使,大者领州十余,小者二三州,以保境、安民、惩奸为务。德宗时,行营亦置。
海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其军阶为少尉。副职称副军事长,军阶为准尉。轮机军士长同。
三公九卿统称。 《后汉书·郎传》: “三九之位,未见其人。”李贤注: “三公九卿也”。指三公九卿。《后汉书·郎顗传》:“陛下践祚以来,勤心庶政,而三九之位,未见其人。”
官名。元于太禧宗禋院置副使兼奉赞神御殿事二人,为太禧宗禋院的佐官。
官名。唐朝十六卫将军之一,高宗龙朔二年 (662) 改左屯卫将军置,二员,从三品,佐左威卫大将军掌宫禁宿卫,督其属。辽朝亦置,为加官。
汉朝察举科目之一,也省称“贤良”。此科始于汉文帝,武帝时举贤良注重文学,故称贤良文学。被举者任命官职。《史记·平准书》:“当是之时,招尊方正贤良文学之士,或至公卿大夫。”察举科目之一。实行于汉代。始于
官名。西魏恭帝三年(556)仿《周礼》夏采置,但权限更大,北周沿置。春官府夏采司长官,掌帝王丧葬事务。下设小夏采上士以佐其职,领守陵上士、守墓中士、职表中士等官属。正四命。隋文帝开皇元年(581)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