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司

官署名。简称侍卫马军司或马司。北宋初分侍卫亲军马步军都指挥使司而置,与殿前都指挥使司、侍卫亲军步军都指挥使司合称三衙,分掌全国禁军之统领,兼总厢兵,统兵官为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侍卫亲军马军副都指挥使和侍卫亲军马军都虞候,各一员,掌禁军马军诸指挥之名籍,总其政令,侍卫扈从及大礼宿卫; 所领马军,自龙卫而下有左右四厢都指挥使,龙卫左右厢各有都指挥使; 每军有都指挥使、都虞候,每指挥有指挥使、副指挥使,每都有军使、副兵马使、十将、将、虞候、承勾、押官。南宋专掌直隶本司之军,地位与御前诸军平列,置主管侍卫马军司一人,其属有干办公事、准备差遣、点检医药饮食各一人,掌出戍建康;差主管机宜文字一人,掌马军之政令; 有巡防敕应,则纠率差拨龙卫四厢隶焉。辽朝南面官,以侍卫亲军马军都指挥使掌领; 南京亦置,以马军都指挥使掌领,地位远逊于前。


官署名。北宋设置,掌马军诸指挥之名籍,凡统制、训练、番卫、戍守、迁补、赏罚之政令皆总之。设官有都指挥使、副都指挥使、都虞候各一人,所领马军,自龙卫以下左右厢又各有都指挥使。南宋时本司只辖驻扎临安府之马军。为屯驻大军之一支,后又移驻建康府。设主管侍卫马军司公事一人以主管之。其属有干办公事,准备差遣、点检医药饭食等员。

猜你喜欢

  • 省行政公署实业司

    省行政公署的内部机构。北洋政府置,依照民国二年(公元1913年)《划一现行地方行政官厅组织令》的规定,掌理下列各项事务:一、农业改良;二、农业试验场;三、蚕丝业改良和检查;四、地方水利耕地整理;五、天

  • 道尹

    官名。民国三年袁世凯统治时期设置,隶属巡按使(后称省长),为一道的行政长官。袁世凯把一省分为数道,其长官称道尹(原先称观察使),管理本道所辖各县的行政事务。不久即废。官名。北洋政府于民国三年(公元19

  • 军医中监

    海军同等官。北洋政府设置,其军阶为中校,掌理海军医疗事务。

  • 官遼

    即“官辽”。《汉隶字源 ·三萧》: “《夏堪碑》:,官遼临吊。’遼即寮字。”参见“官僚”。

  • 太和宫南面行宫都部署司

    官署名。辽南面官。又称太和宫汉人行宫都部署。掌太和宫汉人军政事务。置都部署、同知、副部署等职。

  • 骍马田官

    官名,汉置,掌屯田的军官。骍马,在玉门东北。见《居延汉简·释文》。

  • 怯薜执事

    元代怯薜人员番值在宫廷服役时的称谓。因执掌事务不同,各有称号。主弓矢、鹰隼之事者称火儿赤、昔宝赤、怯怜赤;书写圣旨者,称扎里赤;为皇帝主文史者,称必阇赤。亲烹饪以奉上饮食者,称博尔赤;侍上带刀及弓矢者

  • 唐兀卫亲军都指挥使司

    元朝侍卫亲军指挥机构。秩正三品。设于世祖至元十八年(1281),掌唐兀军(又称河西军)三千人,置司于大都丽正门内。都指挥使三员,副都指挥使二员,佥事二员。辖九千户所。官署名。唐兀是蒙古语党项一词的音译

  • 柱下史

    官名。一说即御史。常立殿柱之下,故名。周朝置。秦沿置。《史记·张丞相列传》司马贞索隐: “周秦皆有柱下史,谓御史也。所掌及侍立恒在殿柱之下,故老聃为周柱下史。”《汉书·张苍传》:“(张苍) 秦时为御史

  • 随习领事

    外交官名。见“驻外领事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