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五军营

五军营

军事编制。明朝京军三大营之一。永乐二十二年 (1424) 置。所统马步军分为中军,左、右哨,左、右掖。并以围子手、幼官、舍人、殚忠、效义诸营隶附。以勋臣二人提督,并设提督内臣一人。坐营官一人。下设把总、把司、把牌等官。参见“三大营”。


明代京军三大营之一。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为反击鞑靼、瓦刺等蒙古贵族军的不断进扰,曾数次率军北征,每次出征均将全军步骑编组为中军,左掖、右掖、左哨、右哨五大部,称为五军。永乐二十二年(公元1424年)按五军的编组置五军营,每年调集中都、山东、河南、大宁兵番上京师隶属之,称为班军。五军营设提督内臣一人、武臣二人,掌号头官二人,大营坐营官一人,把总二人。每军(掖、哨)设坐营官一人,马、步队把总各一人,掌操练外班马军、步军。其下附属围子手营、幼官舍人营及殚忠、效义诸营。明代后期五军营的组织有所变化,分为战兵四个营、车兵四个营、城守两个营。其设官情况如下:战兵一营,左副将一;战兵二营,练勇参将一;车兵三营,参将一;车兵四营,游击将军一;城守五营,佐击将军一;战兵六营,右副将一;战兵七营,练勇参将一;车兵八营,参将一;车兵九营,游击将军一;城守十营,佐击将军一;备兵坐营官一,大号头官一。以上由兵部派充。监枪号头官一,中军官十一,随征千总四,随营千总二十,选锋把总八,把总一百三十八,以上均由本营派充。

猜你喜欢

  • 审官院

    官署名。宋太宗淳化四年(993),改磨勘京朝官院置,差遣院亦并入。设知审官院二人,由侍御史知杂以上充任。掌考校京朝官殿最,定其官爵品级,分拟其内外任使,奏报皇帝。神宗熙宁三年(1070)改为审官东院;

  • 国邑

    1、国都。《管子·八观》:“入国邑,视宫、观车马衣服,而侈俭之国可知也。”2、泛指诸侯王及公主的封国。诸侯王的封地称国,公主的封地称邑。《后汉书·百官五·县》:“凡县,主蛮夷曰道,公主所食汤沐曰邑。”

  • 福建分台

    官署名。元末设置,为御史台的分司机构。顺帝时变乱时起,湖南、湖北、广东、广西、海北、江西、福建等处,文书送到南台则路途不便,直送内台又无先例,于是御史大夫鄂勒特穆奏请在福建设立分台,上述各处文书便可由

  • 入学

    明清时童生经考试录取为生员者称为入学,亦称“进学”,见该条。

  • 观风整俗使

    官名。清朝为巡察地方,劝谕化导风俗而特设之官。雍正四年(1726),查嗣庭、汪景祺以文字获罪,世宗谓浙江士子浇漓,乃停其乡试,并设观风整俗使。后,福建、广东、湖南等省亦设,均属临时性设置,事毕则解。

  • 总目

    官名。清朝农民起义军捻军所设之职官。咸丰五年(1855),捻军各路结为联盟,改编为五色总旗,每旗之统帅即称“总目”。

  • 六部大人

    官名合称。北魏明元帝泰常二年(417)置,指天部、地部、东部、西部、南部、北部大人。皆由诸公担任,下设三属官,处理国家日常政务,权位甚重。太武帝时复建尚书省,罢其官。

  • 参知政事行府

    官署名。南宋高宗绍兴三十二年(1162),孝宗即位,因遣参知政事汪澈督视湖北京西路军马而置。其公事行移依三省体式,遇军期急切事务,难以申请待报者,许随宜措置。设主管机宜文字、提举一行事各一员,提辖一行

  • 平水丞

    官名。南朝梁、陈置。平水署次官。参见“平水令”。

  • 司仗左右

    官名。即太子左右内率所统千牛备身,隋炀帝大业三年(607)改名,唐高祖武德元年(618)复名千牛备身。参见“千牛备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