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古代官职>两司马

两司马

官名。① 《周礼》夏官之属。军制二十五人为两,其长官为两司马,中士爵。②太平天国军队及地方之职官。起义之初即仿古制设。军队基层编制中有两,四两为一卒,每两设两司马一人,以东、西、南、北编营系衔。如“前二军左营前前二东司马”,即前二军左营 (师) 前旅前二卒东司马。另有 “职同两司马”,数不可考。地方以二十六家 (一说二十五家)为一两,亦设两司马一人,为乡官,由地方推举,专司一两之赋役、征兵及民事,然不及军中位尊。


官名。周设此官,管领二十五人。周制,二十五人为两,两设司马一人。《周礼·夏官·司马》:“二十五人为两,两司马皆中士。”

猜你喜欢

  • 内侍郎

    散官名号。明洪武四年 (1371) 置,以授正六品内官。

  • 同知枢

    “同知枢密院事”简称。

  • 协理图撒拉克齐

    见“图撒拉克齐”。

  • 本草待诏

    官名。汉代少府所属太医令的属官,掌草药。

  • 典察后署

    官署名。明朝永乐(1403—1424)年间上林苑监十属署之一。其置废、设官同“典察左署”,见该条。

  • 太子奉药

    官名。金朝置,属宫师府。位在侍药下,掌承奉医药。

  • 左尸逐骨都侯

    匈奴侯名,为匈奴异姓大臣,位次左骨都侯,佐王领兵。还有右尸逐骨都侯。详“单于”条,见《后汉书·南匈奴传》。

  • 除名

    官制用语。宋朝对犯罪官员处分方式之一。即除去名籍,贬为平民。被除名者,同时附加其他处分,如勒停或送某州编管。官制用语,因病或犯罪除去官爵名籍者称除名。《三国志·魏书·方技·华佗传》:“军吏梅平得病,除

  • 内省使

    官名。辽置,见“内省”。

  • 左金吾卫

    禁卫军指挥机构。唐朝十六卫之一,高宗龙朔二年(662)改左候卫置。设大将军一员、将军二员,与右金吾卫同掌宫中、京城巡警,烽候道路,以执御非违,领翊府及诸折冲府府兵。下设长史、录事及仓、兵、骑、胄曹参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