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黄浦江

黄浦江

在今上海市境内。旧误传为战国时春申君黄歇所疏导,故别称黄歇浦、春申江。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 (1158) 高子凤 《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 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黄浦港。《明史》 作大黄浦。本吴淞江支流。《明史·河渠志》: 永乐元年 (1403) 夏原吉言: “松江大黄浦乃通吴淞江要道,今下流遏塞难浚。” 遂用叶宗行的建议,浚江通范家浜,导入黄浦以入海。此后黄浦江取代吴淞江而为太湖下游入海干流,即今黄浦江。清以后通称黄浦江。


长江下游支流。在上海市境内。旧称黄浦;别称黄歇浦(简称歇浦)、春申江(简称申江)。相传为战国楚春申君黄歇疏浚而得名。源出太湖,东流穿淀山湖为拦路港,汇园泄泾及大泖港后称黄浦江。到闵行以东折向北流,在市区外白渡桥纳吴淞江(苏州河),到吴淞口入长江。自淀山湖以下长113.4千米,米市渡附近多年平均流量为316米3/秒,江面平均宽300~500米。为太湖流域的主要排水道及航道。下游江阔水深,可航巨轮。1976年在松江区得胜港附近建有黄浦江大桥,以后又先后建成南浦、杨浦、徐浦及奉浦大桥。世界著名的上海港区即分布在城区的黄浦江两岸。黄浦之名,始见于南宋绍兴二十八年(1158)高子凤《南积善寺记》,《宋会要·食货八之二九》作黄浦塘,元至元年间,称为黄浦港(《同治上海县志札记》卷一引至元间江浙委检校官王艮言)。《明史·河渠志》称为大黄浦,清代以后,又名黄浦江。明永乐元年(1403),吴淞江下游淤塞严重,太湖流域水患加剧,户部尚书夏原吉主持开浚范家浜,即今苏州河口以下的黄浦江,上接黄浦,通引太湖、淀泖之水入海。范家浜初开时阔仅三十丈,以后由于潮水冲刷和不断疏浚,拓展至二里许,成为通海深水大河,即今黄浦江,为上海地区沟通国内外海上贸易的主要海港。


猜你喜欢

  • 阿以伯站

    元置,在今四川若尔盖县西南唐克乡。《元史·地理志》:“思本曰: 自哈剌河与黄河合,正北流二百余里,过阿以伯站,折而西北流,经昆仑之北二百余里,与乞里马出河合。”

  • 义院口关

    即今河北抚宁县东北八十五里义院口乡。长城隘口之一。《明史·地理志》 永平府抚宁县:“又有董家口、义院口等关。”明于此设守备,清改置把总。

  • 浮沧山

    在今四川剑阁县西北。《新唐书·地理志》: 阴平县东有浮沧山。《舆地纪胜》 卷186隆庆府: 浮沧山 “在阴平县东十五里。世传尧遭洪水,湮没殆尽,而此山独存,因名”。

  • 班别歪夫沟

    在今黑龙江省萝北县西北。为嘉荫河支流。民国 《黑龙江志稿》 卷4: 札伊河 “东北流七十三里有班别拉歪夫沟东南流四十里来会,沟亦产金”。

  • 灵山市

    即今浙江龙游县南灵山乡。明弘治《衢州府志》卷5龙游县:灵山市“在县南四十里”。

  • 勐 (猛) 岭

    又作普藤。即今云南景洪市东北一百二十四里普文镇。版纳勐岭、勐旺为明代车里宣慰司所辖十二版纳之一。

  • 黄浦口

    在今江苏宝应县西北黄浦乡。《明史·河渠志二》: 万历六年 (1578),潘季驯言: “淮决高家堰、黄浦口,水多东溃,堤弗固也。”

  • 钦江县

    隋开皇十八年 (598) 改宋寿县置,为钦州治。治所在今广西钦州市东北三十里久隆镇。大业初为宁越郡治。唐武德初复为钦州治。天宝初为宁越郡治。乾元初为钦州治。北宋开宝五年 (972)废。古县名。隋开皇十

  • 胎簪山

    即今河南桐柏县西北三十里太白顶。《水经·淮水》: “淮水出南阳平氏县胎簪山,东北过桐柏山。”

  • 思壁州

    唐贞观中置,属云中都督府。为羁縻州。当在今内蒙古乌兰察布盟西部。又作思璧州。唐羁縻州。贞观二十三年(649年)以突厥部置,确址不详。后侨治夏州朔方县(今陕西靖边北白城子)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