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雍州

雍州

①古九州之一。在今陕西、甘肃二省和青海省东部地区。《尚书· 禹贡》: “黑水西河惟雍州。”《尔雅· 释地》: “河西曰雍州。” 《周礼· 职方》:“正西曰雅州。” 黑水所指,说法不一,有谓今甘肃张掖河、党河者; 有谓今青海大通河者。西河或河则指今山西、陕西间之黄河。

②东汉兴平元年 (194) 分凉州河西四郡置,治所在姑臧县 (今甘肃武威市),建安十八年 (213)移治长安县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秦岭以北弘农以西诸郡悉属雍州。三国魏时,辖境相当今陕西关中平原、甘肃东南部、宁夏南部及青海黄河以南的一部分地。以后逐渐缩小。西晋建兴后,历为刘聪、石勒、苻健、姚苌、赫连勃勃所据。北魏仍置雍州。隋大业三年 (607) 废雍州为京兆郡,治所在大兴城 (今西安市)。唐武德元年 (618) 又改为雍州。辖有今陕西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市以南,渭南市以西地。开元元年 (713) 改为京兆府。

③十六国汉置。治所在平阳县 (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后废。

④十六国后燕置,治所在长子 (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北魏废。

⑤十六国前秦甘露元年 (359) 置,治所在安定郡安定县 (今甘肃泾川县北五里)。后移蒲坂 (今山西永济市西南蒲州镇)。后废。后秦复置,治所在安定县。后废。

⑥十六国夏国置。治所在阴密 (今甘肃灵台县西南)。后移安定郡 (今甘肃泾川县北),又移长安 (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后废。

⑦东晋孝武帝时在襄阳县 (今湖北襄樊市) 侨置。南朝宋元嘉二十六年 (449) 割荆州北部襄阳、南阳、新野、顺阳、随五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寓诸郡界。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仍治襄阳县。南齐辖境相当今河南西峡、方城以南,泌阳以西,湖北南漳、钟祥以北,十堰、南漳以东,汉水中游流域。西魏恭帝元年 (554) 改为襄州。


(1)古九州之一。《尚书·禹贡》:“黑水西河惟雍州。”黑水所指,说法不一,有今甘肃省境内张掖河、党河及青海省境内大通河等多种说法。西河指今山西、陕西二省之间黄河。(2)东汉兴平元年(194年)置,治姑臧县(今甘肃武威市)。辖境相当今甘肃省河西走廊地区。建安十八年(213年)移治长安(今陕西西安市西北)。辖境相当今陕西省中部、甘肃省、宁夏回族自治区南部及青海省湟水流域。三国魏后辖境缩小,只有今陕西省中部及甘肃省东南部。唐时辖境在今陕西省秦岭以北、乾县以东、铜川市以南、渭南市以西地区。开元元年(713年)改京兆府。(3)东晋太元中侨置,治襄阳县(今湖北襄樊市),后废。南朝宋元嘉中复置。元嘉二十六年(449年)割荆州北部五郡为雍州,而侨郡县犹寄治诸郡界。大明中,又分实土郡县以为侨郡县境,治襄阳县,辖境相当今湖北省丹江口市、南漳县以东,钟祥市以北,大洪山、枣阳市以西和河南省西峡县、方城县以南,泌阳县以西地区。梁以后缩小。西魏恭帝元年(554年)改置襄州。(4)十六国时,汉置雍州治平阳县(今山西临汾市西南);前、后赵置雍州治长安县(今陕西西安市西北);前秦置雍州治安定县(今甘肃镇原县东南),后徙治蒲坂县(今山西永济县西南蒲州镇);后秦置雍州治安定县;后燕置雍州治长子县(今山西长子县西南);夏置雍州治阴密县(今甘肃灵台县西南),后移治安定县,又移治长安县。


猜你喜欢

  • 铜钱关

    ①在今湖北竹溪县西北一百五里。民国《湖北通志》 卷36竹溪县: 铜钱关 “嘉庆间总兵王凯、参将林泰带兵驻守”。②在今陕西旬阳县东南一百八十里。地处鄂陕交界,为古代交通要冲。集镇名。在陕西省旬阳县东南部

  • 峨公固

    在今陕西南郑县东南峨公山。《宋书·萧思话传》: 元嘉十年 (433) 三月,“ (萧) 承之率众军进据峨公固”。即此。

  • 马牧泽

    ①在今河南灵宝市西。《方舆纪要》卷48灵宝县“马牧泽”条引《三秦记》:“桃林塞在长安东四百里。若有军马经过,则牧华山,休息林下马牧泽。”《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同三年(537),宇文泰袭高欢将窦泰于潼关

  • 二酉洞

    在今四川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东南二里翠屏山麓。清同治《酉阳直隶州志》卷1:二酉洞“洞高宽各七八尺,宽敞圆明,其深莫测。两崖石壁天然层叠,状若图书,旁有石窍,别为一洞。乾隆五十七年权州事丁映奎建亭其上,

  • 湾溪堡

    ①在今湖南吉首市南。清同治 《乾州厅志》: “湾溪汛石城,嘉庆二年筑。”②在今湖南麻阳苗族自治县西南。《方舆纪要》卷81麻阳县 “鸦剌关” 条下: “又湾溪堡,在县 (治今锦和镇) 西南。宣德六年,镇

  • 末鄰河

    即莫勒恩河。今黑龙江省五常市东北之牤牛河,为拉林河支流。

  • 承休县

    隋大业三年 (607) 改汝原县置,为襄城郡治。治所即今河南汝州市。唐武德四年 (621) 为伊州治。贞观元年 (627) 改为梁县。古县名。隋大业初改汝原县置,治今河南省汝州市。为汝州治。后为襄城郡

  • 南董镇

    即今河北藁城市西北二十四里南董镇。清康熙 《藁城县志》 图: 西有南董村。在河北省藁城市中部,南临滹沱河。面积45平方千米。人口4.3万。镇人民政府驻南董,人口 3200。元初中书丞相董文炳故里,因名

  • 梨花江

    即今红河在云南个旧市南一段。《方舆纪要》 卷115蒙自县: 梨花江“在县东南。源自纳楼茶甸境,流入县界,其上源即礼社江也”。

  • 琅玡道

    1925年由济宁道分置,属山东省。治所在临沂县 (今山东临沂市)。辖境相当今山东临沂、莒县、莒南、日照、五莲、郯城、蒙阴、沂水、沂源、沂南、平邑、费县、苍山、临沐等市县地。1928年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