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八字典>历史百科>地名来历>阳泉市

阳泉市

1947年晋察冀边区由平定县析置,治所即今山西阳泉市。1949年9月改置阳泉工矿区。1951年复设阳泉市。


在山西省东部、太行山西麓。面积 4467 平方千米(市辖区655.6平方千米)。人口125.7万(市辖区64.9万)。辖城区、矿区、郊区3区和平定、盂县2县。市人民政府驻城区。原称沙江口,为平定州辖地。清末采煤、冶铁等工业兴起。是一个新兴的工业城市。1906年正太铁路(1940年改名为石太铁路)于此设站,因车站位于大、小阳泉村境内,遂命名为阳泉站。1936年形成集镇,为晋东地区商业集散中心。1947年建立阳泉市。1949年1月由河北省石家庄市代管,同年10月改名为阳泉工矿区(县级),改属山西省榆次专区。1951年升为省辖市(地级)。1958年属晋中专区。1961年复为省辖市。1970年又属晋中地区。1972年恢复省辖地级市。地处吕梁山山间盆地。滹沱河、桃河、温河、南川河、阳胜河流经境内。属南温带半干旱气候。市郊农产以谷子、玉米、高粱、小麦、豆类、薯类、油料作物为主。矿产有煤、铁、铝土、铬、铅、锌、镓等。硫化铁、铝土储量居全国之冠。有煤炭、冶金、电力、化工、机械、电子、陶瓷、建材等工业。为全国最大的无烟煤生产基地。石太、阳涉铁路和石太高速公路,207、307国道,平左、盂榆等公路经过市区。名胜古迹有关王庙、盂县藏山、平定冠山书院、娘子关、百团大战纪念碑等。


猜你喜欢

  • 女国

    西藏古代族部名。为东女国、西女国之简称。(1)东女国之简称。《隋书·裴矩传》:“其三道诸国,亦各自有路,南北交通,其东:女国,南:婆罗门国等,并随其所往,诸处得达。”东女国地在今西藏昌都地区东北部及四

  • 富峪千户所

    明洪武二十二年 (1389) 置,治所在今河北平泉县北。二十四年 (1391) 升为富峪卫。明洪武二十二年(1389年)置,治今河北省平泉县西北。属北平行都司。二十四年升富峪卫。

  • 大村镇

    亦作渡村。即今江苏吴县西南渡村镇。清光绪《江苏全省舆图》吴县记:“城西南有……大村等市。”民国时改为大村镇。(1)在山东省胶南市西部。面积153平方千米。人口5万。镇人民政府驻大村,人口2000。明初

  • 小董墟

    明为小董村。即今广西钦州市北七十五里小董镇。明洪武五年(1372)置沿海巡司于此。

  • 味县

    西汉元封二年 (前109) 置,属益州郡。治所在今云南曲靖市西北十五里三岔。三国蜀建兴三年(225) 为建宁郡治, 十一年 (233) 又为降都督驻地。 《三国志·蜀书·马忠传》: &

  • 利城

    ①在今山东博兴县东四十里。汉置利县于此。②唐南诏置,属永昌节度。在今云南梁河县西十四里勐宋。③在今河南林州市东北二十五里。《方舆纪要》卷49林县“辅岩城”条下:利城,“唐置铁冶处。宋至和中废”。(1)

  • 苏门县

    金明昌三年(1192)改河平县置,属卫州。治所即今河南辉县市。贞祐三年(1215)为辉州治。蒙古至元三年(1266)废。古县名。金明昌三年(1192年)改河平县置,治今河南省辉县市。属卫州。贞祐三年(

  • 山阳池

    在今江苏高邮市北。《三国志·魏书·蒋济传》:魏黄初中,曹丕以水军伐吴自广陵还,战舰搁浅于此。曹丕“谓分半烧船于山阳池中”,指此。

  • 练潭

    在今安徽桐城县南。《方舆纪要》 卷26桐城县: 练潭 “在县西南七十里。郡北高河、黄马河诸水俱汇于此,引而东南”。集镇名。在安徽省桐城市东南部、嬉子湖西岸。属双港镇。人口 3500。因南临练潭河得名。

  • 纳邻河卫

    明永乐四年(1406)置,属奴儿干都司。在今黑龙江省五常市西北拉林镇一带。后废。明永乐四年(1406年)置,治所今址不详。辖区约当今黑龙江省松花江支流拉林河流域。后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