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斤山
亦名赤金峡。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峡。《清一统志·安西州》:赤金山“在玉门县赤金所西三十里。即赤斤蒙古之山硖也,当北来西去之通道,明参将崔麒败贼于此”。
亦名赤金峡。即今甘肃玉门市西北赤金峡。《清一统志·安西州》:赤金山“在玉门县赤金所西三十里。即赤斤蒙古之山硖也,当北来西去之通道,明参将崔麒败贼于此”。
读若呼沱。即今山西、河北境内的滹沱河。《礼记·礼器》: “晋人将有事于河,必先有事于恶池。”郑玄注: “恶当为呼声之误也,呼池呕夷并州川。”
在今陕西华阴市南华山。两壁削立,依山为城,昔人避乱时以一巨石塞口,为石门,又名第一关。清光绪《华岳志》卷1引范守已记曰:“自山荪亭而上,履石缘溪,蜿蜒凸凹行者五里, 曰五里关。一夫守之,众莫能用矣。”
在今四川南充市西八里。《旧唐书·地理志》 果州: “因果山为名。” 《寰宇记》 卷86南充县:果山 “层峰秀起,松柏生焉。郡因山以为名”。《宋史·游仲鸿传》: “ (吴) 曦叛,宣抚司幕官薛绂访仲鸿于
①在今江苏沭阳县东南。明置巡司于此。《方舆纪要》卷22宿迁县“㟃峿镇”条下:“《志》云,县东北百二十里有刘马庄关。一作刘家庄。有巡司。又东北百八十里而至海州。”②即今山东即墨市西北刘家庄
在今四川青神县南。《方舆胜览》卷53眉州:上岩“去中岩五里。唐末有佛刹号垂拱寺。相传岩下龙听僧讲经于此, 由是建寺”。《方舆纪要》卷71青神县:上岩在“县东北五里,又五里为中岩”。北为南之讹。
在今安徽铜陵、无为、繁昌等县间长江岸。因江中鹊洲为名。《左传》: 昭公五年 (前537),楚以诸侯及东夷伐吴,“闻吴师出,薳启强帅师从之,遽不设备,吴人败诸鹊岸”。杜注: “庐江舒县有鹊尾渚”,即此。
又名石斛山。在今云南巍山彝族回族自治县东北十五里。《清一统志·蒙化直隶厅》 引《旧府志》: “山顶有石,状若棋盘。有黑白石子,布列于上,樵牧者乱之,明日复如故。”
在今甘肃正宁县东南秋头乡。《新唐书·地理志》: 真宁县有要册湫。《寰宇记》 卷34: “太平兴国二年,封贞宁县界要册湫普济王为显圣王。” 《清一统志·庆阳府一》: 要册湫 “《县志》: 湫在县东四十里
①北宋置,属中江县。在今四川中江县南兴安乡 (磨子桥)。②北宋置,属肥乡县。即今河北肥乡县西二十里辛安镇乡。③北宋置,属黄岩县。即今浙江台州市路桥区。④金置,属禹城县。在今山东禹城市北。⑤清置,属长岭
在今江西万安县南五里。《陈书· 高祖纪》: 南朝梁大宝元年 (550),“高州刺史李迁仕据大皋,遣主帅杜平虏千人入赣石鱼梁”,即此。在今江西省万安县南。《资治通鉴》:南朝梁大宝元年(550年)李迁仕遣